日本入門

團扇和摺扇

文化 生活 歷史

日本的夏天悶熱難耐,團扇和摺扇是必備之物。這些年小電風扇也粉墨登場,防中暑產品商戰開展得如火如荼。

日本人全年都使用團扇和摺扇,不過夏季的用途最為廣泛。除了最重要的功用——扇風取涼的便捷工具之外,身著浴衣或和服參加盂蘭盆節煙火晚會、夏日祭等活動時,扇子也是情調十足的隨身小物件。摺扇也很受外國遊客喜愛,是他們到日本旅遊時必買的紀念品。單手拿小電風扇上下班的身影也是隨處可見。

團扇

團扇在中國從西元前3世紀以前的周代就開始使用,到了漢代(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則成為一種彰顯威儀的用具。團扇從中國傳入日本,在古墳和飛鳥時代(300-710年前後)的遺跡中均有出土。據說達官貴人用它來遮擋面部,以保持風度,也可以辟邪驅蟲。團扇在奈良和平安時代的宮廷和貴族間也廣泛使用,我們可以從奈良正倉院和京都廣隆寺的歷史文物中窺見一斑。

扇著團扇的女性(PIXTA)
扇著團扇的女性(PIXTA)

繪製於平安時代末期到鐮倉時代初期,即12世紀前後的繪卷《病草紙》中,就描繪了手持「蒲葵扇」的下級武士。蒲葵扇形如團扇,以棕櫚科常綠喬木檳榔樹葉製成。當時多數扇子都是圓形,所以採用含義為「圓形物」的「團」字,命名為「團扇」並流傳至今。應仁、文明年間(1467-1487年)進入亂世後,武將開始使用皮革或鐵製成的「指揮團扇」指揮作戰。

進入江戶時代(1603-1868年)後,在竹扇骨上貼紙的「繪團扇」普及開來。畫面採用歌舞伎演員的形象或浮世繪的彩色版畫。這個時代,女性傍晚手持團扇納涼的形象也被描繪到畫卷中。此外還有絹團扇,用絹布代替紙做扇面。給紙面塗上「柿澀」(柿油)加固後的「澀團扇」,作為生火工具完全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即便到了現代,烤雞肉串、烤鰻魚、給壽司白飯降溫時依然會用到澀團扇。

用於生火的團扇(PIXTA)
用於生火的團扇(PIXTA)

「京團扇」「丸龜團扇」「房州團扇」並稱日本三大團扇。「京團扇」的特點是扇面的細扇骨呈放射狀排列,手柄「插柄」是單獨製作後,與扇面拼到一起的。香川縣丸龜市的「丸龜團扇」使用的是愛媛縣的竹子、高知縣的紙、德島縣的漿糊等四國地區產的原料。將粗大的竹子(日語中稱大竹子為「男竹」)劈成帶有竹節的竹片,一頭製成扇骨,一頭削平製成手柄,這種團扇名為「男竹平柄」。千葉縣南房總地區的特產「房州團扇」也是用同一塊竹片製成的,不過手柄沒有削平,而是保留了細竹(日語為「女竹」)的完整竹管。

京團扇(nippon.com)
京團扇(nippon.com)

丸龜團扇「男竹平柄」(丸龜市觀光協會)
丸龜團扇「男竹平柄」(丸龜市觀光協會)

用細竹製成的房州團扇(南房總圖片庫)
用細竹製成的房州團扇(南房總圖片庫)

最近的團扇開始使用布或塑膠等各種材料做扇面,用途和形狀也發生了變化。演唱會或體育賽事的聲援中會用到團扇,企業做促銷活動時也會免費發放團扇。

下一頁: 摺扇

關鍵詞

酷暑 夏天 團扇 摺扇 電風扇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