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門

日本的傳統年菜「御節料理」

文化 飲食 生活

日本人正月裡吃的喜慶年菜被稱為「御節料理」,其中使用了許多有美好寓意的食材,借此來討個吉利。比如,黑豆意喻「勤勤懇懇地工作」,栗子甘薯泥表示「財運亨通」等。這種傳統年菜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便於保存。本篇我們就為讀者介紹一些與「御節料理」有關的小知識。

「御節料理」是日本正月裡必備的年菜,據傳源自於中國,是為迎接「年神」準備的菜肴,人們都相信,年神會給大家帶來新年的祝福。

原本在5月5日(端午節)和7月7日(七夕)供奉給神明的菜肴,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正月裡的年菜「御節料理」。「御節」這個詞平安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今天的「御節料理」的雛形,則誕生於江戶時代(1603-1868年)中期以後。

「御節料理」中使用了許多寓意吉利美好的食材,彙聚了各種山珍海味,配色鮮豔,營養均衡。「御節料理」中的菜品基本都是易於保存的,這樣,辛苦了一年的主婦們至少在正月裡,就不必為做飯操勞,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四層的重箱和小碟子
四層的重箱和小碟子

用來盛放「御節料理」的多層漆器套盒被稱為「重箱」,它內紅外黑,呈正方形,寓意「好事重重,源源不斷」。雖然存在地區差異,但重箱一般都有三到五層。人們往往在最上面一層「一之重」中裝入喜慶的菜肴「祝肴」和下酒菜「口取」,在第二層「二之重」中裝入燒烤類食物和醋拌涼菜,第三層「三之重」中裝的是烤製的山珍海味,第四層「與(四)(*1)之重」中裝的則是燉菜。而最後一層「五之重」,則空無一物,寓意騰出空間來裝福氣。

「一之重」中的「祝肴」菜品,在關東地區有三種,即黑豆、乾鯡魚子和炒海蜒;而在以京都等關西地區,則多為黑豆、乾鯡魚子和拍牛蒡。

(*1) ^ 在日語中,「四」的一個讀音和「死」相同,被認為不吉利;另一讀音和 「與」相同,因而在此就用來替代了「四」。

下一頁: 「御節料理」中的各色菜品

關鍵詞

正月 傳統菜 傳統文化 傳統習俗 元旦 御節料理 新年 漆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