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鴻海不需要收購日產的原由

財經

自從被稱為「世紀大合併構想」的本田與日產合作談判破局後,汽車產業的話題沒有間斷過。尤其是關於臺灣鴻海精密工業的相關報導更是吵得火熱,包含揣測,各種消息滿天飛。針對此情況,熟悉中華圈產業動向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專家也開始深入追查真相。

EV事業的策略長與夏普收購案

日本媒體之所以過早傳出鴻海可能收購日產的消息,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鴻海EV事業的首席策略長(CSO)關潤的存在。關潤曾是日產的前三號人物,2023年被鴻海延攬。他被視為推動鴻海與日產合作的關鍵人物,據傳在劉揚偉的指示下,於2024年12月之後前往法國,與日產大股東雷諾討論出售日產股票的可能性。

據說關潤在2024年秋天,曾向日本汽車業界的相關人士透露鴻海有意收購日產的構想,這也成為外界開始揣測收購傳聞的起點。不過,關潤僅是EV事業的負責人,並不具備決定是否收購日本代表性大企業的權限。在未充分了解鴻海整體經營狀況的前提下,媒體卻僅聚焦於「是否收購日產」,使得相關報導顯得片面。

另一個原因,是日本社會對鴻海在2016年收購夏普一事仍記憶猶新。當時董事長郭台銘看上「SHARP」品牌,最終擊敗官民合資的產業革新機構,以3888億日圓成功將夏普納為子公司。收購過程中,郭台銘曾公開批評擔心技術外流的產業革新機構與日本經產省,讓日本社會對鴻海留下「經營手法強勢粗魯」的印象。

不過,劉揚偉在接受臺灣財經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最想改變的,是鴻海那種『鐵腕式』管理文化」,明確否定了郭台銘過去那套被形容為軍隊式的經營手法。雖然郭台銘至今仍是持股超過一成的大股東,但早在2023年9月就已辭任董事。如今僅憑將近十年前的夏普收購案來推論鴻海會收購日產,未免過於草率。

無庸置疑,鴻海正以中長期視角布局EV事業,並積極爭取日產等日本車廠成為自家客戶。然而,在日本社會對外資仍存疑慮的情況下,若貿然將合作解讀為「收購」,不僅可能誤判情勢,更可能提前斷送商談機會。既然鴻海有潛力成為日本車廠在EV領域的重要合作夥伴,外界更應回到事實基礎上,進行有根據的分析。

標題照片與內文中的所有照片皆為筆者拍攝

標題圖片:鴻海開發的EV平台

關鍵詞

日產 EV 鴻海 日產汽車 三菱汽車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