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鴻海不需要收購日產的原由

財經

山田周平 [作者簡介]

自從被稱為「世紀大合併構想」的本田與日產合作談判破局後,汽車產業的話題沒有間斷過。尤其是關於臺灣鴻海精密工業的相關報導更是吵得火熱,包含揣測,各種消息滿天飛。針對此情況,熟悉中華圈產業動向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專家也開始深入追查真相。

鴻海不需要收購日產的兩個理由

首先,兩家公司在汽車業務上的性質差異很大。鴻海的CDMS模式主打代工「他牌EV」,而日產的核心業務則是製造與銷售「自有品牌的汽油車」,雙方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此外,截至3月中旬,日產市值約為1兆6000億日圓,單純估算收購金額就超過8000億日圓。儘管鴻海可能對日產的技術資產或重整後釋出的工廠有興趣,但這些都可以透過個別談判取得,沒必要收購整間公司。

另一個原因是,鴻海目前並沒有急於擴大EV事業的動機。劉揚偉在法說會上大多談的是 AI 伺服器,但也提到EV相關進展,表示「與日本車廠的合作案有望在一到兩個月內簽約」。他今年2月也曾對外澄清,強調與日產的關係「不是收購,而是合作」,同時透露也正與日產以外的日本車廠接洽中。

比起EV事業,更關注AI伺服器的供應鏈

外界所報導鴻海將開始供應三菱汽車EV一事,很可能是呼應了劉董事長先前提到的「一到兩個月內」發言。不過,在法說會上,與會的分析師與經濟記者並未針對鴻海與日本車廠的合作做任何提問,甚至也未提出與EV事業相關的問題。這也反映出,在中國以外市場的EV普及腳步放緩之際,不僅是鴻海自身,就連時刻關注其經營動態的臺灣股市與媒體,也不認為強化EV事業是當前最優先的課題。

分析師們關注的焦點反而是「川普關稅」可能對AI伺服器供應鏈帶來的影響,以及鴻海的應對策略。對此,劉揚偉表示,鴻海「希望積極回應」川普總統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

若鴻海現在有能力拿出8000億日圓投資,把資金用來在美國興建AI伺服器工廠,才是更合理的經營判斷。EV事業方面,與美中新創企業的合作受挫後,目前正處於建立合作架構的階段,目標是將日產、三菱汽車,甚至與日產整併議題仍懸而未決的本田等日本車廠納入客戶。根本沒有必要採取訴諸收購這種強硬手段。

下一頁: EV事業的策略長與夏普收購案

關鍵詞

日產 EV 鴻海 日產汽車 三菱汽車

山田周平YAMADA Shūhei簡介與署名文章

櫻美林大學MBA課程特聘教授。1968年出生於兵庫縣。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北京大學外資企業EMBA課程修畢。曾任職日本經濟新聞台北支局長、產業部部長、中國總局長等,自2023年起擔任現職。合著有《亞洲經濟安全保障:新權力遊戲的架構》(2023年,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等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