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鴻海不需要收購日產的原由

財經

自從被稱為「世紀大合併構想」的本田與日產合作談判破局後,汽車產業的話題沒有間斷過。尤其是關於臺灣鴻海精密工業的相關報導更是吵得火熱,包含揣測,各種消息滿天飛。針對此情況,熟悉中華圈產業動向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專家也開始深入追查真相。

最早以黑白電視零件製造商起家

鴻海是在1974年,由鐵腕風格的創辦人郭台銘(Terry Gou)創立,最初是從生產黑白電視轉台用的「旋鈕」零件起家。後來事業逐步拓展,從連接器等模組(複合零件)一路做到個人電腦、家用遊戲機等成品的EMS。2007年起,鴻海以代工第一代 iPhone 的模式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一路成長至今。

2019年6月,郭台銘因準備參選隔年的臺灣總統大選而卸下董事長職務,隨後由長期負責半導體事業的劉揚偉接任。劉揚偉上任後隨即提出「3+3」策略,主張以「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這三大新興技術,開拓「EV、數位醫療、機器人」三大產業領域。

當時,鴻海正面臨個人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逐漸同質化所導致的獲利下滑困境。自2008年以來,EPS長期低迷,正是這問題的具體反映。劉揚偉提出「3+3」策略,正是為了扭轉局勢。從上任歷經近六年的耕耘,這項策略終於在2024年12月期,在AI伺服器領域開花結果。

另一方面,「3+3」策略中也涵蓋了EV領域,鴻海將這套商業模式命名為「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鴻海並非打造自有品牌的EV,而是專為其他品牌進行代工。到2024年10月為止,鴻海已經開發出8種EV平台,包含休旅車(SUV)、轎車、公車等。

鴻海的構想是,將這些EV平台作為參考設計提供給客戶,協助他們在短時間內完成開發,進而爭取後續的代工訂單。這套模式可以理解為——鴻海正試圖在EV領域,複製過去在個人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領域建立的EMS商業模式。

鴻海的電動巴士早在2022年3月就在臺灣高雄市上路,但被視為主力發展方向的轎車領域,進展相對緩慢。原本看好有望成為客戶的美中新創EV公司接連破產,最終成功量產的,只有臺灣裕隆集團在2024年初開始交車的休旅車「LUXGEN n7」。該車款在2024年全年銷售為7121台,遠遠不及美國特斯拉全世界的年銷量約180萬台。

鴻海並未公布其EV事業的營收數字,在2024年12月期的財報中,是被歸類在「元件及其他」項目下。而這一分類本身僅占整體營收的6%,代表EV事業的實際規模可能更小。基於這樣的現況,接下來將從兩個面向說明為什麼鴻海並不需要收購日產。

下一頁: 鴻海不需要收購日產的兩個理由

關鍵詞

日產 EV 鴻海 日產汽車 三菱汽車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