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鴻海不需要收購日產的原由

財經

自從被稱為「世紀大合併構想」的本田與日產合作談判破局後,汽車產業的話題沒有間斷過。尤其是關於臺灣鴻海精密工業的相關報導更是吵得火熱,包含揣測,各種消息滿天飛。針對此情況,熟悉中華圈產業動向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專家也開始深入追查真相。

強化AI伺服器事業是當前的經營課題

臺灣鴻海精密工業的動向,最近成了日本產業界關注的焦點。一方面傳言鴻海可能會收購經營狀況不佳的日產,也有報導指出鴻海將開始供應三菱汽車電動車(EV)。之所以會出現這些錯綜複雜的消息,是因為不少討論只聚焦在跟日本有關的部分,卻忽略了鴻海整體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環境。其實,鴻海當前最迫切的經營課題不是收購日產,而是強化人工智慧(AI)伺服器的相關事業。

「2024年的成長比去年3月預期的更好一些,我們集團同仁2024年全年將士用命、努力打拼的成果。」臺灣鴻海董事長(會長)劉揚偉在3月14日的線上法人說明會上,一開場就以堅定的語氣如此表示。

劉董事長於2024年5月股東大會後接受媒體採訪
劉董事長於2024年5月股東大會後接受媒體採訪

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服務(EMS)廠商,這天公布的2024年12月期財報顯示,全年營收達到新台幣6兆8596億元(約合31兆日圓),比前一年度成長11%,創下歷史新高。淨利也成長了7%,達到1527億元,同樣刷新紀錄;每股盈餘(EPS)為11.01元,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

海精密工業的營收占比

所謂EMS指的是專門替其他品牌製造資訊科技(IT)設備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鴻海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代工製造美國蘋果公司約六成的iPhone。不過,鴻海在整個產業鏈中始終扮演的是幕後角色,財報發表則是少數能讓它站上檯面、獲得關注的時刻。

從產品領域來看2024年12月期的營收比重,可以看出鴻海業績亮眼的關鍵。智慧手機等「消費智能產品」占比達46%,AI伺服器等「雲端網路產品」則占30%,緊追在後。相較之下,2023年同期這兩個領域的占比分別為54%與22%,一年之間差距明顯縮小。

下一頁: 生成式AI熱潮帶動代工訂單激增

關鍵詞

日產 EV 鴻海 日產汽車 三菱汽車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