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的執行者只是「用完即丟的棋子」
自2024年8月起,日本首都圈接連發生多起男性應徵社群媒體上的黑工招募、進而犯下的搶劫案件。其中,在神奈川縣,一名75歲的男性在家中遭闖入後被殺害。而這一連串案件的幕後黑手,正是「匿流」。
「匿流」的組織架構大致呈現階層金字塔形,由犯罪主謀居於頂端。最底層是從詐騙被害人手中收錢的「車手」及實際執行搶劫、竊盜等行動的執行者。中間層則包括負責傳達主謀指令的「指揮者」,其下是負責打詐騙電話的「話術手」及透過社群媒體招募犯案人手的「招募者」。上層成員透過操控下層從事非法行為,並將大部分的犯罪所得據為己有。

底層的執行者,不過是整起犯罪中「用完即丟的棋子」。他們與上層幹部之間僅透過社群媒體等網路管道聯繫,實際上彼此並不認識。即使警方查緝到犯案者,也難以追溯到幕後指使者。一旦執行者被捕,上層會再次透過社群媒體招募新人,繼續犯案。上層之間的連結也十分薄弱,甚至可能同時涉入多個不同的犯罪集團。成員之間不斷解散又重組,新的犯罪團體接連出現,導致警方的查緝速度難以跟上。實際上,至今連「匿流」在日本國內到底有多少個組織,警方還無法掌握全貌。
手法多元的犯罪形式
發生在2022至2023年間,由自稱「魯夫」的男子主導的一連串強盜事件,讓「匿流」這類型犯罪集團引發社會關注。當時,指揮層透過具高度隱密性的通訊應用程式,從菲律賓下達搶劫指令,指揮在日本境內的執行者行動。然而,「匿流」的犯罪行為並不僅止於強盜。從針對不特定對象進行的特殊詐騙到藥妝店的集體竊盜,都造成嚴重的被害。
匿流的犯罪形式
- 特殊詐騙
- 搶劫、竊盜
- 毒品犯罪
- 非法捕撈
- 地下錢莊
- 惡質牛郎店
- 信用卡盗用
- 高額的不實推銷
竊盜集團會盯上民宅庭院裡高價的盆栽、太陽能發電設施的銅線、甚至道路上的人孔蓋,只要是值錢的東西,便一一竊取後轉賣到黑市換錢。其犯罪形式涵蓋非法藥物交易、地下錢莊、非法捕撈等,手法多樣。近來也發現,「匿流」涉及部分惡質牛郎店的問題,這些店家讓女性顧客背負高額賒帳債務,並以償還為名,逼迫她們到風俗店工作,甚至從事賣淫。

「匿流」有時是由傳統暴力團,或被稱為「地痞」(準暴力團)等暴力組織所組成,但也存在與這些團體完全無關的獨立集團,甚至包括由中國、越南、柬埔寨等外國人主導的匿流。在成員不斷解散與重組的過程中,各個匿流之間也透過網路形成鬆散的聯繫。有些傳統暴力團也會利用匿流的手法收取保護費。根據不同的犯罪形式,新舊型態的犯罪組織確實有可能聯手合作。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應徵
社群媒體的盛行,助長了「匿流」犯罪的蔓延。在這些平台上,以「高額報酬」為號召的黑工招募,常以「踩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工作」來包裝,降低人們參與犯罪的心理門檻。根據筆者的採訪經驗,負責招募執行者的「招募者」,多半是有詐騙經驗、口才一流的人。曾因涉嫌空屋行竊與搶劫而被捕的一名20多歲男子,曾在警方調查中表示:「想要睹一把,把債還清。」讓毫無前科的「犯罪門外漢」踏出第一步,對這些詐欺犯來說根本輕而易舉。
不少年輕人只是想賺點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應徵黑工,這也是「匿流」犯罪蔓延的原因之一。他們多半背負債務壓力。招募者會擺出一副「你真辛苦」的模樣,假裝同情對方的經濟困境,接著用溫柔語氣遊說,「來我們這裡做,一次就能賺三到五萬日圓,很快就能把債還清」,一旦對方露出意願,對方便會以「面試」為由,要求對方拍下身分證並傳送,掌握其身分後再安排犯案。
即使執行者在犯案過程中感到良心的苛責、想要「退出」,也無法輕易脫離組織。招募者會以「我們已經掌握你的身分,不只你,連你家人也會出事!」等言語威脅,強迫對方持續犯案。對網路資訊毫無懷疑、缺乏危機意識,正是助長「匿流」擴大的原因。
跨國操作、手法日益高明
詐騙電話的來源不僅限於日本國內,也有許多撥打自海外據點。我曾採訪過一名從中國撥打詐騙電話到日本的「話術手」男子,他表示:「因為老大是中國人,據點設在中國,日本警方抓不到我們,很安心。」不只是日本國內,連海外的犯罪集團也虎視眈眈地視我們為釣餌。
今年以來,媒體頻頻報導,設於緬甸的大規模中國系詐騙組織遭到查緝。在當地武裝勢力介入下,已有超過7,000名外國人從詐騙據點中被解救。這些組織以「高額收入」為誘餌,從世界各地招募人員,並在監禁狀態下強迫他們從事電話或網路詐騙,若未達業績,便會遭到毆打。其中一名被救出的日本高中男生,因為在網路遊戲中認識的人對他說「海外有能發揮你專長的工作」,將他引誘至詐騙基地。據信,由於詐騙對象是日本人,該組織需要會說日語的「話術手」,因此也強烈懷疑有日本的犯罪集團參與其中。這類詐騙據點仍存在於東南亞各地,尤其集中在中央政府難以掌控的區域,要進行查緝並不容易。
由中國人主導的「匿流」組織,主要透過社群媒體引導受害者進入偽造的投資網站,進而詐取大筆資金。根據日本警察廳統計,2024年因社群媒體型投資詐騙所造成的損失金額高達約871億日圓。近來愈趨嚴重的「匿流」手法之一,是假冒知名企業名義寄出的詐騙郵件。這類郵件會引導收件人點進詐騙網站,誘使其輸入個人資訊,再藉此非法取得信用卡資料並進行盜刷。所購商品被轉售,從中牟取可觀利潤。此外,惡質推銷也成為新興手法之一。例如對受害者謊稱「房子的樑柱已腐蝕」、「再不處理房屋可能會倒塌」,藉此誘導對方簽下高額整修合約,進而詐取金錢。
「匿流」的犯罪手法日益變化且更加高明,正以各種形式向我們伸出觸手。為了不成為被害者或加害者,必須對「輕鬆賺錢的話術往往就是詐騙」有所認知,更加重視個人資訊的管理,並提升包含社群媒體在內的網路素養。
標題圖片: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