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政策終結1週年:審思對於未來財政運作之影響

財經

河村小百合 [作者簡介]

日本銀行於2024年3月的金融政策決定會議裡決定終止負利率政策,迄今已滿1年。隨著「利率重返正軌」的時代復甦,過往發行之公債利息負擔隨之加重。日本面臨堪稱全球最為嚴峻的財政狀況,未來究竟將何去何從?本文由經濟學家深入剖析,揭露其中潛藏的結構性問題。

危機四伏的日本財政現狀

日本超過20年以來,長期處於「超低利率環境」的溫水裡,最近終於逐漸邁入利率上升的嶄新階段。

所謂的「利率上升」,對於「貸款方」=「資金存放方」而言,自然覺得欣慰;但對於「借款方」來說,則可能因債務規模之大小,而陷入難以轉圜的困境。

在日本,最大的「借款方」正是國家本身。因此,本文擬針對未來利率進一步上升之際,深入探討對於日本財政運作可能產生的影響。

逐步縮減的日本公債利息負擔

對於依靠借貸資金營運業務與事業的經濟主體而言,能否持續承擔債務及如期償還債款,乃是未來存續與否的決定性因素。此原則不僅適用於民間企業,對於國家而言亦然。

圖1「推算」所揭示之未來利息支付費用預測

截至目前為止,日本的公債餘額一路攀升(圖1),其規模(與名目GDP相比)甚至超過250%,惡化情況為全球之最,眾所皆知。即便如此,日本目前之所以尚能勉強維持財政運作,而且未曾落入巨大困境,原因全然歸功於公債利息支出始終受到抑制。如圖1所示,即使公債餘額呈雪球般增長,但日本之利息支付費用卻與此背道而馳,自1980年代後半至1990年代末期,大致維持在10兆日圓上下,進入2000年代前半更是不增反減。

其中的主要背景,乃是1990年代末期日本國內的金融機構因不良債權問題惡化而陷入危機之際,日銀相繼實施了史無前例的「零利率政策」與「量化寬鬆政策」── 在政策利率降至零後無法繼續調降的情況之下,日銀大規模購入公債,以此壓低長期利率。當時,這些政策在全球金融政策史上尚無先例,實屬前所未見的試驗性嘗試。

當年的日銀即使未必抱持著以寬鬆貨幣政策舒緩財政壓力之意圖,但透過大量購買公債,成功將長期利率一度壓低至不到1%的超低水準,結果卻意外地給予國家財政運作極大的便利。具體而言,在2000年代前半,高票息(高票面利率)的長期公債陸續到期之際,國家得以透過發行新一批附帶極低票息的長期公債籌資償還,從而使利息支出費用不升反降。

其後,日本於2008年遭遇導致雷曼兄弟倒閉的金融危機,2011年更歷經東日本大震災,遲遲未能擺脫通貨緊縮的困境,迫使日銀不得不長期延續寬鬆貨幣政策。第二次安倍政權上台後不久,2013年黑田東彥就任日銀總裁,進一步推動規模遠超2000年代前半「量化寬鬆」的「量化與質化寬鬆」政策,大量買入公債等債券。此後,所謂的「異次元寬鬆」政策,不僅延續超過黑田的兩任總裁任期共10年,更延續至現任總裁植田和男就任之後,事實上長達11年之久。受此日銀貨幣政策運作之影響,日本在2010年代後期進一步減少了支付公債利息的費用。

下一頁: 新冠疫情後局勢丕變

關鍵詞

日本銀行 國債 財政政策 利率

河村小百合KAWAMURA Sayu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日本總合研究所調查部主席研究員,京都大學法學系畢業,曾任職於日本銀行,1991年進入日本總合研究所,2019年起擔任現職。著作包括《無以為繼的財政:為了重建之選擇》(暫譯,講談社,共著)、《日本銀行:日本的迫切危機》(暫譯,講談社)。目前亦擔任財務省財政制度等審議會財政制度分科會委員等職務。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