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至此才迎來馬雲:不見起色的長期不景氣已讓「習經濟」停擺

國際 財經 政治外交

中國公布2025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目標在「5%上下」,但其中卻有個隱憂是川普實施的關稅政策,將導致出口量減少。國內不動產長期萎靡不振也不見解決,「習經濟」似乎已經動彈不得。

消費過小的經濟

鄧小平帶頭實行「改革開放」,致力於中國共產黨與內外資本的「共存共榮」。但鄧小平死後,習近平在2012年登上最高領導人,開始與改革開放背道而馳。甚至留下「國營企業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坐大」、「國進民退」這些讚許此舉的發言。他還強硬地在民營企業,甚至是外資企業當中,設立共產黨委員會。

退出中國市場,或是將據點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外資之所以激增,也是因為擔心市場日益衰退,而且厭惡當局不合理地介入經營吧。

另一方面,若將中國經濟的困境全歸咎在習近平身上,也有些欠缺公允。讓我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庫「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回看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

在提倡「保八」(每年維持8%以上的成長率)的胡錦濤政權(2002年-2012年)下,中國的GDP維持在10%上下的成長率,胡政權的最後一年(2012年)卻是7.8%,首次低於8%。胡政權不斷踩著刺激景氣的油門,當美國發生「雷曼危機」(2008年),他實施4兆人民幣(約80兆圓)經濟刺激政策,很可能因此刺激泡沫化。當習近平予以警告,表示「住宅的用途是居住,而非投機對象」,但泡沫已經瀕臨破裂。

習政權從7%的成長率開始起航,爾後年年下降,歷經2020年疫情下的經濟成長大減速後,一直來到今天。

中國經濟有個顯著的特色是儲蓄率非常高(GDP比40~50%),官方與民間加起來的總投資率也高達GDP的40%。另一方面,佔大部分國家GDP過半的民間消費支出的比率,卻只有40%左右,非常低。

以最近的數字與其他國家做比較,就會發現相較於總投資率佔GDP 41%的中國,日本是26%,美國是21%,印度是33%。總儲蓄的GDP佔比則是中國43%,日本30%,美國17%,印度32%。無論投資或儲蓄,都是中國較為突出。

下一頁: 為投資而投資的盡頭

關鍵詞

中國 習近平 馬雲 中國經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