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歌席捲世界的原由:日本流行樂歌手的海外策略

文化 國際 娛樂 動漫 音樂

照沼健太 [作者簡介]

過去動畫歌曲(動畫歌)大多被視為孩童取向的特殊音樂,是與歌謠、日本流行樂截然不同的音樂種類。然而,時至今日,動畫歌卻是構成日本流行樂核心的一大潮流,「動畫歌與日本流行樂的融合」這句話也成了現實。本篇文章將概觀其歷史變遷、背景,以及今後的展望。(省略敬稱)

回顧近年的日本音樂排行榜,前十名中,有好幾首動畫主題曲已成了常態。例如YOASOBI的〈偶像〉(電視動畫《【我推的孩子】》主題曲)與King Gnu的〈SPECIALZ〉(動畫《咒術迴戰》第二期〈澀谷事變篇〉主題曲)等歌曲,長期佔據暢銷榜單,也在交流網站(社群平臺)蔚為話題,令人記憶猶新。

此外,透過Spotify等串流服務和影音網站,國外聽眾也得以直接收聽日語歌詞的歌曲。此現象漸趨顯著,使得動畫歌不只在國內,放眼世界也有很高的評價。

1960~1970年代:動畫歌的誕生

日本的電視動畫史從1963年的《原子小金剛》正式展開。主題曲歌詞出自詩人谷川俊太郎之手,有著方便孩童記憶的詞句,以及主角小金剛的特色。當時動畫被稱作「孩童取向的電視漫畫」,因此主題曲重視「淺顯易懂」,會不斷重複角色名和必殺技,算是一種主流。

另一方面,人稱「動畫歌帝王」的歌手水木一郎在多年後表示:「動畫歌在音樂、電視界受到歧視,不容許與當時主流的歌謠歌手站在同一個舞臺上。」當時的電視、音樂界確實有這樣的風氣。動畫歌被當成孩童取向的次級品,難以和歌謠、日本流行樂的歌手並列。

地位卑微的動畫歌迎來其中一個轉機是1974年的《宇宙戰艦大和號》。作詞家阿久悠寫出軍歌風主題曲,與孩童取向的「英雄讚歌」有了明顯的區隔,其戲劇性的樂曲也擄獲成人粉絲的心。到了1970年代後半,諸如《小拳王》、《機動戰士鋼彈》這些成人也能享受的動畫逐漸增加,主題曲重視文學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也開始受到關注。這種趨勢使得「動畫=孩童取向」的刻板印象逐漸鬆動,動畫歌的表現幅度也跟著擴大。

下一頁: 1980~1990年代:往日本流行樂靠攏

關鍵詞

歌曲 動漫 流行歌曲 JPOP YOASOBI

照沼健太TERUNUMA Kenta簡介與署名文章

撰稿人、編輯、YouTuber。與評論家伏見瞬共同經營音樂類YouTube頻道「照健瞬音樂情報」以及note「照健瞬的不能登在推特上的事」。歷經眾多文化類、實用類媒體的工作後,摸索影片時代的新式自媒體的形式。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