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體壇「數據至上」風潮的違和感──思考鈴木一朗的看法

運動 文化

運用數據以精進戰術與技藝,並規劃訓練方式;解讀並分析對手的資訊,將所得之數據巧妙融入實戰。現在所處的時代,高性能攝影機與人工智慧(AI)技術日益精進。然而,面對日益倚重數據之當下潮流,在日美兩國皆獲棒球名人堂殊榮的鈴木一朗卻直言「數據讓人感到壓力沉重」,流露出對此現象的違和感。此番言論,或許正潛藏著一個重要的探問──運動的本質究竟為何?

「賽伯計量學」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棒球面貌

無論是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抑或日本職棒(NPB),甚至如今的日本高中棒球的強豪隊伍,皆紛紛引進一種重視數據的分析方法,名為「賽伯計量學」。

1970年代,有一群人致力於透過詳盡的數據分析,更加科學化地推動棒球戰術與技術的革新。其主力核心為「美國棒球研究學會」(Society for American Baseball Research),簡稱「SABR」。而將這個縮寫與代表指標或測量基準的「metrics」一詞結合起來所創造出來的用語,便是當今所謂的「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

過去以打擊率、防禦率等數據決定各種榮銜,棒球運動素來便與數據評價密不可分。賽伯計量學則進一步透過更精細的數據,建立多項新指標。例如,以上壘率與長打率結合而成的OPS(On-base Plus Slugging)指標,作為評價打者的依據;或者排除守備影響,單以投手被擊出全壘打、四壞球與三振數來衡量投手實力的FIP(Fielding Independent Pitching)指標。此外,近期道奇隊的大谷翔平角逐最有價值球員(MVP)獎項時,大量使用名為WAR(Wins Above Replacement)指標,綜合其打擊、守備、跑壘及投球能力,評估其為球隊帶來的勝利貢獻度,引發各界高度注目。

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與科羅拉多洛磯隊之戰,在丹佛球場的板凳區裡,大谷翔平正凝神注視著平板電腦上的數據資訊,2024年6月18日,丹佛(時事)
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與科羅拉多洛磯隊之戰,在丹佛球場的板凳區裡,大谷翔平正凝神注視著平板電腦上的數據資訊,2024年6月18日,丹佛(時事)

球場內設置的高性能彈道追蹤系統問世後,擊球仰角、擊球初速、飛行距離推估等數據變得明確可視,由此引發了「飛球革命」(Fly Ball Revolution)──比起「從上往下擊球」的傳統打法,仰角揮擊更易取得良好成效。在投手方面,不僅球速,球的旋轉次數、旋轉軸與位移量等亦得以化為數據,使投球技術更爲精進。此外,捕手的接捕技術、盜壘啟動的時機選擇,以及根據對戰選手特性所設定的守備佈局,也都透過精密的數據研究而逐步演進。

201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魔球》(Moneyball),即描繪由布萊德・彼特飾演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如何與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從未打過棒球的數據分析師攜手,以有限資源成功重建球隊的真實故事。近年來,類似的數據分析專家逐漸成為職棒球團必備的人才,在業餘棒壇中亦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影響力。同時,以數據分析為專業的企業相繼設立,此趨勢將進一步改變棒球運動的未來樣貌。

下一頁: 數據分析風潮亦擴展至橄欖球與排球等運動

關鍵詞

鈴木一朗 松井秀喜 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 橄欖球 世界盃橄欖球賽 排球 大聯盟 大谷翔平 數據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