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對策究竟有沒有進步:阪神大地震30週年

防災 社會

櫻井誠一 [作者簡介]

1995年1月17日清晨5點46分,發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以下簡稱阪神大地震),造成6,434人罹難。當時擔任神戶市公關課長的櫻井誠一,在災害應變中心擔任核心角色,之後也以生活重建總部副主任、市民參與推進局長的身分,積極投入災民生活重建工作。時至今日,仍持續分享防災與減災對策。

1995年後地震頻率增加5.7倍

日本是全球自然災害風險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氣象廳公開的「震度資料庫」,若檢索阪神大地震前後各30年間,震度5弱以上並造成損害的地震次數,會發現阪神大地震前的30年間,這類地震共發生72次,然而,自阪神大地震發生後至今,次數已達410次。儘管這一數據受到地震觀測技術進步的影響,無法簡化地直接比較,但綜合日本列島的地震活動歷史等資料來看,我認為日本自阪神大地震以來,已進入地震活躍期。

此外,自1949年採用現行震度分級以來,震度7的強震共發生7次,分別為阪神大地震、新潟中越地震、東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2次)、北海道膽振東部地震,以及能登半島地震。換句話說,自阪神大地震以來,日本平均每4到5年就會發生一次震度7的地震。而其中,除東日本大地震外,其餘皆為內陸型地震。如今,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我們全體國民都必須意識到——我們正處於一個隨時可能在某處發生強震的時代,必須做好萬全準備。

震度7的地震

下一頁: 以颱風發生為前提制定的〈災害對策基本法〉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阪神淡路大地震 熊本地震 能登半島地震 北海道膽振東部地震 新潟縣中越地震

櫻井誠一SAKURAI Seiic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9年出生。2016里約帕運日本代表團副團長、日本帕運委員會副委員長。以1989年在神戶市召開的遠東及南太平洋身障者運動會(FESPIC)(即現在的亞洲身障者運動會Asian Para Games)為契機,開始了培養殘障游泳選手的志工活動。歷任神戶市政府宣傳科長、保健福祉局長、代表監察委員,同時長年堅持志工服務活動。從神戶市政府退休後,開始盡力於2020東京帕運的有關活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