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為何不行?」——日本社會能否實現多文化共生?

社會 國際交流

鈴木貫太郎 [作者簡介]

大分縣某町,伊斯蘭教徒(穆斯林)土葬墓地建設計畫因遭到當地居民反對而擱淺。儘管日本並不禁止土葬,但許多地方都發生了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土葬難以實現?可以預見,旅居日本的外國人將不斷增多,在這一背景下,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將成為檢驗日本能否建成理想中的多文化共生社會的試金石。

「在自家後院修建墓地的精神準備」

「NIMBY」(鄰避症候群)是用來形容某項計畫受到鄰近地區居民反對的一個詞語。它是英語「Not In My Backyard」(「別在我家後院」)的縮寫,表達了這樣一種態度:承認修建設施的必要性,但「希望不要建在自家周圍」。比如垃圾填埋場、核電廠等設施具有高度公共性,卻又容易遭到周邊居民反對,其建設計畫經常會遭遇這個問題。

針對穆斯林土葬墓地的抵制運動,在深層次上源於這種NIMBY心理。在筆者的採訪中,許多土葬墓地反對派吐露了這樣的心聲。一位居民說:「我知道不應該歧視穆斯林,也願意理解土葬墓地的公共性,但還是希望不要建在我家附近」。

依據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店田廣文的研究,目前日本大約有35萬穆斯林。雖然在日穆斯林人口不斷增多,但對於多數日本人來說,伊斯蘭教依然稱不上熟悉的宗教。恐怕通常不會有人像筆者這樣,明明不是信徒,卻特意跑去清真寺傾聽穆斯林的聲音。

專門研究伊斯蘭文化的京都產業大學副教授岡井宏文表示:「現代日本的喪葬方式正在不斷趨於多樣化,並不僅限於穆斯林的事例。恐怕我們有必要正視具有多樣背景的人們的祭奠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課題。」

正如岡井副教授所言,近年來日本的喪葬方式呈現出多樣化傾向,已經出現了沒有墳墓的選項,比如用樹木代替墓石作為墓標的「樹葬」,以及將骨灰撒向大海的「海葬」等。明明尊重生前意志的祭奠方式越來越多,但希望土葬的在日穆斯林卻因為「不能採用基於信仰的形式埋葬遺體」而一直深感苦惱。

穆斯林在位於千葉大學附近的西千葉清真寺禮拜。2022年5月20日,千葉市中央區(筆者攝影)
穆斯林在位於千葉大學附近的西千葉清真寺禮拜。2022年5月20日,千葉市中央區(筆者攝影)

這個問題的背景原因,在於日本國內穆斯林人口的成長和國際化發展程度成正比,土葬墓地的必要性上升。此外,在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後,日本飽受勞動人口減少的困擾,支撐經濟發展的外國勞動者越來越多。這些外國人才之中自然也有穆斯林。考慮到定居日本的外國人才呈成長趨勢的現狀,從長遠來看,日本全國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同樣的問題。

如果把責任完全歸咎於作為當事人的穆斯林,就不可能找到根本性的解決之法。如果日本今後還要繼續追求實現多文化共生,那麼尋求與以穆斯林為代表的要求土葬的群體展開對話,就會變得更具重要意義。能否把穆斯林當作近鄰接納,下定決心「在自家後院」修建土葬墓地?整個日本社會是否已做好了這樣的思想準備?

標題圖片:可以進行土葬的本莊兒玉聖地公墓。有人不遠千里從關西等地把遺體運至此處,園內除了伊斯蘭教徒外,還有基督教徒的土葬墓穴。2022年5月24日,埼玉縣本莊市(筆者攝影)

關鍵詞

伊斯蘭教 穆斯林 多元文化 土葬 多元文化共生 喪葬

鈴木貫太郎SUZUKI Kantarō簡介與署名文章

自由記者。1981年生於東京老城區。從東京電力公司辭職後,前往美國俄亥俄州威頓堡大學留學。早稻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結業。曾供職於美國《紐約時報》東京分社、菲律賓日文報紙《日刊馬尼拉新聞》,而後成為自由業者。近期著作有《紀實報導 日本的土葬》(宗教問題聯合公司,2023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