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頻繁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原子化」社會中的「政治抑鬱」

國際 社會 政治外交

阿古智子 [作者簡介]

中國接連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阿古智子(專攻現代中國研究)分析,這些事件背後的個人動機,透露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

「原子化」的社會

甚至,「原子化」的社會將加劇「政治抑鬱」的狀態。

內田樹以「原子化」一詞,描述在財政狀況惡劣、僱傭關係不穩定的情況下,以日薪派遣、網咖、消費金融等「貧困商業模式」牟利的日本社會內含的問題。他指出,在「個人被原子化的社會」中,若非極為強大或幸運的個人,一旦脫離群體而被原子化,便可能終其一生陷入結構性剝削的困境。

作為「剝削者」的「強者」們,為了確保穩定的「被剝削者」數量,會經常宣傳「個人化的生活更輕鬆愉快」這類觀念。一旦越來越多人選擇組成團體,分享有限的資源並共同努力降低風險,對於這些「強者」而言,「可以啃食的對象」就會因此減少。

中國的經濟雖然隨著全球化而快速發展,但其效率似乎已經達到極限。在這樣的經濟體系中,一旦景氣急速惡化,最先被削減成本的通常是基層勞工。而在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原子化」的現象更為嚴重。

因為中國人從小就被灌輸「中國是由工人階級和農民組成的『工農同盟』為了社會主義革命而建國的國家」的觀念。同時,中國官方媒體也不斷宣傳領導人推行的各種關懷工人和農民的政策。然而,如同無錫事件嫌犯所提到,工人原本應該是中國的主人翁,現在被剝削反成為常態。中國共產黨的宣導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正持續擴大。

中國的民眾真的渴望「原子化」嗎?與文化大革命或天安門事件的時代不同,即使在威權政治體制下,中國人民透過社群媒體找到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然而,這些原本被認為是開放的社群媒體空間,有時卻變成了檢舉與告密的場所。防火牆可能隨時築起,資訊被切斷或直接消失。

如果人們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煩惱,並與他人分享內心的糾結,透過情感連結共同解決問題,那麼社會的緊張狀態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然而,在經濟遲遲無法復甦的情況下,若政府放鬆言論管制,可能會讓人們的各種不滿情緒浮上檯面。這種恐懼正是獨裁國家無法擺脫的悲哀。然而,人類擁有情感與思想,當表達自由被剝奪,內心的真實自我只會隨之喪失。在管理與監控下,無法回復人性中的溫暖。

在中國,政治權利長期被剝奪的人民在抑鬱的狀態下被逼到絕境,進而選擇使用汽車或刀具等手段,實行監控系統與警方無法迅速應對的犯罪行為。中國試圖透過《國家安全法》和《反恐怖主義法》維護「國家安全」,卻反而加劇了國民「恐怖分子化」的情況,無疑是一大諷刺。

【參考文獻】

標題圖片:中國廣東省珠海市發生的汽車暴衝事件導致35人死亡。事發現場擺放的弔唁花束被撤走,2024年11月13日(AFP/時事)

關鍵詞

中國 習近平 中國共產黨 中國經濟 無差別殺人

阿古智子AKO Tomok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系副教授。生於1971年。1994年畢業於大阪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系中國語學科,1996年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碩士課程結業,2003年香港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結業。歷任日本駐中國大使館專職研究員、學習院女子大學副教授等職,2009年起任現職。主攻現代中國論。著書有《吞噬窮人的國度 來自中國階層社會的警告》(新潮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