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頻繁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原子化」社會中的「政治抑鬱」

國際 社會 政治外交

阿古智子 [作者簡介]

中國接連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阿古智子(專攻現代中國研究)分析,這些事件背後的個人動機,透露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

網路時代的結構暴力

中國在實現快速經濟成長的同時,儘管擴大了貧富差距,卻成功地提高了整體社會的生活水準。如今,大多數人都使用手機並連接網路,親身感受到生活便利性和效率的顯著提升。人們因此得以自由地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生活方式,但同時也得承受國家單方面推行的政策目標、來自家庭的壓力,以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帶來的窒息感。

特別是在清零政策下的封鎖期間,中國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個人的尊嚴遭到踐踏。這段難以遺忘的集體記憶不僅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中,疫情過後的中國更進一步強化了「監控社會」的系統,全面限制國民的思想與行動自由。

如果中國人民因貧困、勞動剝削、不公正的司法、言論自由受限,以及在升學或就業中遭受差別對待,長期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甚至陷入危機狀態,那麼,這正是挪威和平學研究者約翰·加爾通所稱的「結構暴力」所帶來的結果。

然而,這些問題的行為主體往往不明確。此外,在網路時代的中國,監控攝影機無所不在,被標記為「敏感人物」的人經常受到跟蹤監視。即便只是少數人聚會用餐,只要其中有被當局關注的對象,警方也可能迅速到場「關心」。

在日常對話中,也無法輕鬆討論政策問題。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長達10年的朱恒鵬,目前下落不明,據報導,他因在私人聊天群組中批評習近平主席的經濟政策而遭到關注。在面對結構暴力時,個人往往無能為力,甚至被迫極度壓抑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有不少「政治抑鬱」症狀惡化的案例。

下一頁: 「原子化」的社會

關鍵詞

中國 習近平 中國共產黨 中國經濟 無差別殺人

阿古智子AKO Tomok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系副教授。生於1971年。1994年畢業於大阪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系中國語學科,1996年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碩士課程結業,2003年香港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結業。歷任日本駐中國大使館專職研究員、學習院女子大學副教授等職,2009年起任現職。主攻現代中國論。著書有《吞噬窮人的國度 來自中國階層社會的警告》(新潮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