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頻繁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原子化」社會中的「政治抑鬱」

國際 社會 政治外交

中國接連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阿古智子(專攻現代中國研究)分析,這些事件背後的個人動機,透露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

政治抑鬱

近年來,中文社群中開始出現「政治抑鬱」一詞。雖然在日本較為少見,但在中國,2016年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講師江緒林輕生後,許多追悼文章和評論提到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的痛苦,並以「政治抑鬱」這個詞來形容。

根據一位中國心理學研究者的說法,2019年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運動期間,中國曾出現與「政治抑鬱」相關的文章,並在香港廣泛流傳。甚至在疫情期間,因封鎖措施對生活造成嚴重限制,加上對「清零政策」的不滿情緒高漲,此文章在各大小網站上被多次引用。

之後,前中央電視台知名主播柴靜——目前定居歐洲,製作紀錄片和 YouTube 節目,以及蒐集並分享中國遭禁資訊的 X(Twitter)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都曾介紹過這篇文章,使「政治抑鬱」這個詞在中文圈廣為人知。

「政治抑鬱」(political depression)在歐美被解釋為一種因社會或政治機能失調,或對自己人生選擇失去掌控感而引發的心理狀態。據說,美國心理學家等專家提出這個詞彙的契機,源於2001年發生的九一一多起恐怖攻擊事件。

之後,2016年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政治抑鬱」這一現象特別在自由派中引發廣泛討論,並逐漸延伸至其他脈絡,被用來描述全球自由主義運動中的犬儒主義或倦怠感(China Media Project 2022)。

下一頁: 網路時代的結構暴力

關鍵詞

中國 習近平 中國共產黨 中國經濟 無差別殺人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