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臺北年會:日本人權律師菅野志櫻里的現場報導

政治外交 國際

菅野志櫻里 [作者簡介]

今年夏天,某個國際性議會組織於臺北舉行年度大會,並表明與臺灣政府密切合作。此組織向來敢於批評中國對於人權的壓迫等行徑。根據報導,中國政府對此次年會施加諸多壓力。本文為參加會議的菅野志櫻里律師的現場報導。

對聯合國決議2758之扭曲詮釋的反對聲明

本文接著將詳細報告本次臺北年度大會之具體成果。

IPAC自成立以來,先後於羅馬(2021)、華盛頓特區(2022)及布拉格(2023)舉辦年會。在臺灣舉辦一直是重要目標,一旦決定舉辦,便不容許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失敗,必須確保有足夠韌性可以抵禦其巨大壓力。經過審慎評估,事務局全員一致認為時機已然成熟,遂決議於臺北舉行。此次有超過50位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議員與會,充分展現了「人多勢眾」的政治實力,堪稱一大成就。

本次年會的三項重要成果列舉如下。

其一,發表「關於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之IPAC聲明」。從提案國的國名來看,此決議亦稱「阿爾巴尼亞決議」,於1971年10月獲聯合國大會通過,成為「中國」代表權由臺北移交北京的依據。鑑於中國將此決議與「一個中國」原則掛鉤,阻撓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等國際組織,IPAC聲明承諾各國議員將在本國議會倡議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體系。此舉旨在各國合作以關於決議的正確解讀回應中國的「法律戰」,推動臺灣加入聯合國。

其二,IPAC成員國與地區的擴增。本次年會新入會的成員有臺灣、哥倫比亞、伊拉克、馬拉威、甘比亞、烏拉圭以及所羅門群島,證明IPAC並非中國政府所稱的「少數西方國家的反中組織」。臺灣此前因國民黨的親中立場,難以滿足執政黨與在野黨共同參與的條件。此次民進黨立委范雲與民眾黨立委陳昭姿的共同加入,實為一大突破。

其三,IPAC與臺灣關係更趨緊密。會議首日,臺灣副總統蕭美琴與IPAC議員進行1小時的深入交流。次日,臺灣總統賴清德親臨會場發表演說,強調「臺灣站在世界民主防線的最前緣,將與民主夥伴國家共同撐起民主保護傘」。

下一頁: 中國對參加年會的議員施加壓力

關鍵詞

中國 民主化 人權 臺灣

菅野志櫻里KANNO Shiori簡介與署名文章

律師,現任一般社團法人國際人道平台代表理事。生於仙台,長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系,其後擔任檢察官。2009年起連續3屆擔任眾議院議員,任期長達10年,致力於解決待機兒童問題、皇位繼承問題、憲法修訂及人權外交等重大議題。現為「跨黨派人權外交議員聯盟」顧問,並出任「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IPAC)日本區總監。著有《立憲的變革》一書(暫譯,筑摩新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