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臺北年會:日本人權律師菅野志櫻里的現場報導

政治外交 國際

今年夏天,某個國際性議會組織於臺北舉行年度大會,並表明與臺灣政府密切合作。此組織向來敢於批評中國對於人權的壓迫等行徑。根據報導,中國政府對此次年會施加諸多壓力。本文為參加會議的菅野志櫻里律師的現場報導。

超過50位來自25個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參與年會

7月下旬,臺北迎來了一場盛大的國際盛會。自29日至31日的3天期間,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位國會議員齊聚一堂。臺灣總統賴清德欣然表示,此乃「史上規模最大的訪臺議員團」,足見其重要性。記者會上雲集超過130位各國記者,顯示出此次活動備受矚目。

召開此次年會的是「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national 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簡稱IPAC)。該組織創設於2020年6月,緣起於對香港民主運動遭受不當鎮壓以及導入國安法的深切憂慮,初期由美歐日等8國議員共同創立。目前成員已擴展至40個國家和地區的250位議員。

本人有幸於IPAC創立之際,與自民黨的中谷元眾議員一起擔任日本共同代表,至今亦擔任日本事務局長一職。此次臺北年會,日本代表團由9位跨黨派議員組成,在各國訪臺團中人數居冠。

參加年會的議員團體
參加年會的議員團體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之活動宗旨可一言以蔽之,「匯集全球議員,透過協調對中政策,共同應對中國政府對國際秩序與人權問題造成之威脅」。

IPAC具備三大特色:其一,「不僅止於空談的行動派組織」;其二,其行動目的在於「致力改變各國的對中政策,而非企圖改變中國之政策」;其三,由於可能牽涉到各國政策,因此「事務局運作雖由民間主導,但仍以各國議員為主要核心」。此獨特性質使其有別於其他的人權團體。

此外,IPAC要求各國須有執政黨與在野黨各1名代表加入,方可成為會員。此規定雖然限制了會員數量的增長,卻顯示出組織自創立以來的堅持──不偏不倚的「跨黨派立場」。

在此方針之下,目前IPAC由11人組成的事務局運作,輔以12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對中政策專家所組成的顧問團。日本方面由中谷元與國民民主黨的舟山康江兩位眾議員擔任共同主席,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特任講師井形彬則負責經濟安全領域的顧問工作。欲知詳情,可參閱IPAC官方網站,其中詳列會員國、會員議員、事務局成員及顧問團名單。

下一頁: 對聯合國決議2758之扭曲詮釋的反對聲明

關鍵詞

中國 民主化 人權 臺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