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抗衡中國製電動車?:市場已被席捲的歐洲國家現狀

財經

鈴木均 [作者簡介]

為實現脫碳社會,歐洲國家大力推動電動車(EV)的普及。如今,這些國家雖然已經接受了近半數由中國出口的電動車,但也開始討論應對措施,顯示現有政策已面臨轉折。

德法之間的電動車主導權之爭

2024年是全球各地重要選舉接踵而至的「選舉年」,歐盟的歐洲議會選舉也將在6月舉行。隨後,也會確定歐盟委員會的新任委員人選。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是否連任,各政策領域的負責委員由誰擔任,這些人事任命將如何影響電動車及脫碳相關政策,備受關注。

面對歐洲議會選舉,法國雷諾集團的首席執行長(CEO)盧卡·德梅奧在2024年3月發表了題為〈致歐洲的信(Luca de Meo’s Letter to Europe)〉的建言,提議建立電動車版的歐洲空中巴士公司。德梅奧以與美國波音並列為全球兩大航空巨頭的空中巴士為例,提出如何一併推動脫碳、經濟安全保障和強化產業競爭力的方案。他建議由歐洲汽車產業帶頭推動此全面性的計畫,因為該產業雇用了占歐洲總勞動力7%的1300萬人,並創造了8%的GDP,貿易順差達到1020億歐元(約16兆日圓)。這項建議來自於中國製電動車進口激增、從原料採購到廢棄電池再利用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對中國的高度依賴、歐洲相較於美中的高製造成本,以及歐洲在購車津貼等獎勵措施方面相較於美國的不足等現狀。

德梅奧針對與其他國家的競爭指出,歐洲汽車(A至C級車型)的平均生產成本比中國高出25%,而中國政府在2022年為止已提供了製造商1100億至1600億歐元(約18兆1024億至26兆3304億日圓)的津貼。美國在2022年8月基於《降低通膨法案》(IRA),向經濟各領域投入了3870億歐元(約63兆6860億日圓)。中國的能源成本僅為歐洲的一半,美國則為三分之一,而歐洲的工資比中國高出40%,使得歐洲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德梅奧強調,儘管歐洲製造商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但將中國完全排除在歐盟市場之外並非明智之舉」。因為歐盟依賴中國在鋰、鎳、鈷等資源方面的供應,而在半導體方面則依賴台灣。此外,在電動車的續航距離、充電時間、充電設施佈建以及軟體技術方面,歐洲仍有許多需要向中國製造商學習的地方。

在「電動車版空中巴士」計劃下,他提出了「追趕進度的10個專案」。這些專案包括:(1)推廣易於購買的小型車、(2)推動最後一哩路改革、(3)改善汽車的產品生命周期並以成員國層級導入電動車購車津貼、(4)歐洲執委會制定完善充電設施網策略、(5)在原料供應鏈上實現戰略自主、(6)提高包括傳統半導體在內的半導體產業競爭力、(7)標準化軟體定義車(可自動更新的車輛),製造商之間共享零件以降低成本、(8)在雲端和網路安全領域實現戰略自主並推動脫碳、(9)包括在歐的中國企業,培育回收領域的領先企業、(10)發展氫能。

這些提案在德國的反應如何呢?在德國,許多匿名的相關人士的反應相當冷淡。他們認為,德梅奧提出的是典型帶有法國色彩的建議,也就是說,這是相當以法國國家利益為前提的歐洲整合想法,讓人難以贊同。法國人總是認為只要拿出空中巴士模式,什麼問題都能解決。這些冷淡批評起因於,有看法認為德梅奧的提案內容其實是德國福斯汽車集團及其旗下各品牌(Audi、SEAT、Škoda、Porsche、Lamborghini等)早已在進行的項目,在下屆歐盟執委會沒必要抬高至歐盟層面。比亞迪的各款中國製電動車價格已經降到與汽油車相當的水平,在成本上也具有高競爭力,但包含德國和法國在內的歐洲製造商必須效仿中國,共用零件,才能對抗中國製電動車,目前並非爭奪主導權的時候。在歐洲議會選舉即將到來的一周前的5月26日,有報導指出歐盟執委會即將決定對中國製電動車徵收額外關稅,相關討論已經聚焦在稅率設定上。

在德國和法國製造商的各自盤算之下,推動歐盟轉向電動車的主要推手──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在2024年2月表示,她有意在歐洲議會選舉後繼續留任。中間偏右、歐洲議會第一大黨團的歐洲人民黨(EPP)在3月選出由現任的范德賴恩作為下屆歐盟執會主席的候選人。根據《Politico》的議席預測,截至2024年5月,歐洲人民黨(EPP)將獲得175席,中間偏左派的歐洲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S&D)將獲得143席,兩黨的席次基本持平。然而,環保政黨的綠黨-歐洲自由聯盟(Green/EFA)的支持率下降,預計僅能獲得41席。

面對湧入的中國製電動車,歐盟是否會堅持推動電動車,或者會在多大程度上允許使用油電混合車和採用永續燃料的內燃機動力車,在下屆歐盟執委會的人選確定前,這一切都還無法斷言。

標題圖片: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於歐洲最大規模的汽車展覽會「慕尼黑國際汽車展」舉辦記者會,2023年9月4日,德國慕尼黑(時事)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歐洲 汽車產業 汽車 汽車行業 電動汽車 歐盟 EU EV 電動車

鈴木均SUZUKI Hit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際文化會館地經學研究所主任客員研究員,專攻日歐關係、通商政策等。1974年生,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碩士,歷史文明學博士(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曾任新潟縣立大學准教授、外務省職員等,自2022年起擔任現職,同時兼任合同會社未來MobiliT研究的代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