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抗衡中國製電動車?:市場已被席捲的歐洲國家現狀

財經

鈴木均 [作者簡介]

為實現脫碳社會,歐洲國家大力推動電動車(EV)的普及。如今,這些國家雖然已經接受了近半數由中國出口的電動車,但也開始討論應對措施,顯示現有政策已面臨轉折。

中國電動車在英國展現存在感

2023年5月底,有報導指出,中國第一季度的汽車出口量成為世界第一,日本居第二,第三是德國。同樣在5月,不只在美國,也在上海工廠生產的特斯拉Model Y,在該年第一季度超越了豐田的Corolla,成為全球最暢銷的車款,這是單款車型中首度由電動車成為全球銷量排名的第一名。關注電動車熱潮的報導也因此層出不窮。與此同時,最新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製電動車的出口量飛速增長,推動脫碳而加速電動車普及的歐盟市場功不可沒。2022年,中國的電動車出口到歐盟、挪威和英國的數量較前一年增長了89.4%,達到43.7萬台,成為中國電動車出口的最大市場,占總出口量的46.4%。

這些統計數據有時可以在當地實際感受到,有時則無法。2024年4月下旬,我前往倫敦和柏林進行採訪,親身感受到英國和德國在電動車普及方面有相當大的差異。儘管柏林的特斯拉工廠於2022年3月開始生產,但是相較於在倫敦市區經常能看到特斯拉,在柏林則很少見。德國的計程車長期以來一直以賓士柴油車為主,但在柏林國際機場的計程車排隊區,看到的車輛並不是特斯拉或其他電動車,而是以豐田的Prius α、Corolla Touring和RAV4等油電混合車為主。

對比之下,倫敦的情況有所不同,傳統的黑色高頂倫敦計程車(Black Cab)中,近一半已經被電動車取代。2013年1月,中國民營汽車製造商吉利因倫敦計程車製造商陷入財務困境而進行收購,並將其改名為倫敦電動車公司(LEVC),推動計程車的電動化。嚴格來說,這些計程車是使用VOLVO柴油引擎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但於2017年改投入使用由吉利在瑞典的研發中心開發的電動倫敦計程車TX。而自2018年1月起,倫敦市政府規定禁止採購純柴油車。雖然只有最後的組裝作業是在科芬特里的工廠進行,主要零件都是來自上海,但是由於這些車型不具備出口潛力,對英國而言是貿易逆差。

不只是計程車,倫敦著名的紅色雙層巴士也是中國製。截至2024年4月,中國民營製造商比亞迪(BYD)已交付給倫敦市交通局1800輛巴士,占約9000輛市區巴士中的四分之一。5月,比亞迪還推出了續航力近640公里的新型紅色電動雙層巴士。倫敦市交通局負責管理和營運巴士及計程車的最高負責人由市長擔任。現任市長薩迪克·汗是巴基斯坦裔英國人,自2016年5月起代表工黨擔任市長至今。工黨主導的市政府大力推動脫碳政策,結果促使了中國製電動車的普及和擴大。

薩迪克·汗市長上任後便積極採用電動巴士,英國製造商與比亞迪的合作正滿足了這個需求。2016年9月交付首批51輛時,比亞迪總部所在地的深圳的市長也親自到倫敦祝賀。在格拉斯哥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前,薩迪克·汗市長先於2021年9月宣布,今後將不再採購混合動力車和柴油車,並加速將原定於2037年全數巴士轉為零排放(電動及氫能)的計畫,提前至2034年完成。倫敦市在英國的巴士採購市場中占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一半,此宣布的影響相當深遠。

除了導入電動巴士,薩迪克·汗市長還大力推進其他環保措施,例如將泰晤士河沿岸、市中心附近的國王學院前的大街「Strand街」改建為步行街,一一實行長期以來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決定,獲得了選民的支持。倫敦自2003年2月開始實行擁擠稅,對進入市中心的車輛收取通行費,起初費用為5英鎊,採用類似於日本的自動速度監控系統(即所謂的「自動測速機」)自動向通行車輛課費。

在那之後,課金額逐漸上漲,2019年還設立了超低排放區(ULEZ),非電動車每次進入該區都需按擁擠稅的標準課費。到2023年8月,超低排放區的範圍大幅擴展,幾乎涵蓋了整個倫敦市中心。目前,依據車輛購買年份,有些車輛可獲得豁免,但排放標準低於歐盟4號的汽油車和低於歐盟6號的柴油車,即使是居民,每次也需支付2.5英鎊(約500日幣)的費用。這看起來像是雙重課稅,2024年4月時擁擠稅更提高至15英鎊。當地居民購買電動車,更多是為了節省稅費,而不是純粹為了脫碳。對日本人來說,這種嚴苛的環保政策或許顯得有些不合理,但在保守黨支持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工黨的支持率在全國選區仍持續上升,預定於7月4日舉辦的國會大選可能會出現政權輪替,屆時可能會進一步加速落實本文章介紹的脫碳政策。

下一頁: 德法之間的電動車主導權之爭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歐洲 汽車產業 汽車 汽車行業 電動汽車 歐盟 EU EV 電動車

鈴木均SUZUKI Hit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際文化會館地經學研究所主任客員研究員,專攻日歐關係、通商政策等。1974年生,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碩士,歷史文明學博士(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曾任新潟縣立大學准教授、外務省職員等,自2022年起擔任現職,同時兼任合同會社未來MobiliT研究的代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