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抗衡中國製電動車?:市場已被席捲的歐洲國家現狀

財經

鈴木均 [作者簡介]

為實現脫碳社會,歐洲國家大力推動電動車(EV)的普及。如今,這些國家雖然已經接受了近半數由中國出口的電動車,但也開始討論應對措施,顯示現有政策已面臨轉折。

電動車熱潮將結束?

隨著口罩短缺、外出限制、半導體供應短缺等大幅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新冠疫情逐漸退去,2023年底到2024年初的街頭逐漸恢復疫情前的熱鬧,在此期間,關於電動車熱潮結束的相關報導卻層出不窮。從結論來說,筆者並不認為電動車熱潮已經結束,而是歐美的津貼驅動的需求暫時趨緩,電動車在世界各地仍然保持著穩定的銷售成長。本篇文章將探討歐洲國家為何「開放了」中國製電動車在全球的生產與銷售,以及其現狀與問題。

「電動車熱潮」這個詞,可以從例如《華爾街日報》在2022年1月6日的報導〈電動車熱潮席捲CES消費性電子展,汽車製造商激烈競爭〉中看到。2015年12月通過並於隔年生效的巴黎協定(COP21)明定,要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維持在比工業革命前還低的2℃以內,並努力將其控制在1.5℃。以此為契機,歐盟成員國、非成員的英國和挪威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拜登政府皆認為推廣電動車是實現脫碳的(唯一)捷徑,因而實施購車津貼和稅收減免政策,強力推動電動車的普及。

然而,隨著2022年6月英國決定廢除電動車購買津貼,2023年底德國也作出相同決定,2023年2月便有報導指出,電動車專賣廠商美國特斯拉的2024年銷售量將難有所突破。到了3月,美國拜登總統也進行了政策調整,將2032年新車(乘用車)銷售中電動車的占比目標,從原本的67%大幅下調至35%,並將油電混合車(HV)也納入「環保車款」的一種。

《華爾街日報》在2024年5月17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日本車商的電動車製造,靠美國油電混合車熱潮獲得資金〉的文章,預期油電混合車(HV)的銷量將會大幅增長。同年2月,彭博社報導,豐田汽車的股票市值首次突破了50兆日圓,5月又報導豐田的最終利潤創下日本製造業歷史新高。媒體報導和社群媒體也充斥著「電動車熱潮已經結束」、「專注於油電混合車(並未完全投入電動車)的豐田是正確的」等言論。

下一頁: 中國電動車在英國展現存在感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歐洲 汽車產業 汽車 汽車行業 電動汽車 歐盟 EU EV 電動車

鈴木均SUZUKI Hit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際文化會館地經學研究所主任客員研究員,專攻日歐關係、通商政策等。1974年生,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碩士,歷史文明學博士(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曾任新潟縣立大學准教授、外務省職員等,自2022年起擔任現職,同時兼任合同會社未來MobiliT研究的代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