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全球的YOASOBI與來自日本的「Gacha Pop」潛力

娛樂 社會 文化 財經 國際

中山淳雄 [作者簡介]

日本雙人音樂團體YOASOBI受邀參加今年四月於美國華盛頓舉辦的日美首腦會談後的正式晚宴。今年是他們成軍第五年,現已成為日本音樂界的代表團體。自2020年以來,日本新世代創作人透過數位分享平台漸漸被世界認識。本文將探討過去偏內向的日本音樂產業的變化趨勢及其背景。

與全球趨勢背道而馳

讓我們來看看日本音樂市場有多麼與眾不同。2015年,全世界的數位音樂銷售量(包含串流與下載)正式超越了實體CD/DVD銷售量,而美國本土則是2011年便達成,至於CD零售市場業已崩壞的韓國則早在2003年時數位銷量便已超越實體。儘管全球音樂市場已經有超過八成轉往串流音樂發展,日本卻仍處於實體CD銷量大於數位作品的狀態,比其他國家還晚了十年,或者可以說是「完全獨自發展的市場」(在先進國家中實屬獨一無二)。

其主要背景是實體CD適用戰後的價格管理制度藉以穩定CD價格,以及各家經紀公司透過行銷策略,讓熱情且忠實的中高年齡層歌迷願意一次購入多張旗下藝人的作品。若想要延續這種「獨一無二」的音樂生態系的成功模式,將與全球趨勢漸行漸遠,猶如「加拉巴哥的悲劇」。一旦走向國際,藝人的銷量立即降低到原本的十分之一,這種孤立的市場環境下很難激發他們進軍海外市場的動機。

而Spotify的Gacha Pop播放清單的出現,便是加拉巴哥式的日本音樂市場正在改變的徵兆。市場期待著日本藝人帶來的新鮮感,並開始獲得一定數量的支持者。這股力量背後的主要推手正是同時期人氣攀升的動漫分享平台熱潮。

饒富創意的動漫世界觀詮譯

比較好理解的例子如2023年動畫《我推的孩子》(4至6月)的主題曲為YOASOBI「Idol」、2024年《肌肉魔法使-MASHLE-》(1至3月)的主題曲為Creepy Nuts「BBBB」。這些歌曲之所以爆紅,是因為不僅讓人感受到對動漫作品的致敬,同時用一種嶄新的方式詮釋了該作品的世界觀。

(Reco Choku提供)
(Reco Choku提供)

這種方式與1990至2000年代期間「將現成歌曲套用至動畫中」或「在最後大喊動畫名稱」等表面上的搭配完全不同。好比《我推的孩子》中,「Idol」的歌詞後來成為原作漫畫的伏筆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將音樂塑造成與故事主軸宛若平行世界的另一條故事線,是重要的創新同時也是一大突破。

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與熱門動畫合作」這樣簡單。藝人與動漫合作的歌曲不在少數,其中不乏未能引起話題的作品,因此,熱門動畫勢必讓相關動漫音樂暢銷、或好音樂必定帶動動漫人氣翻升,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關係。反而是當各自的「世界觀」(與原本故事不同的發展或平行世界)達到一種絕妙的和諧共鳴時,方能獲得觀眾的熱情支持。

下一頁: 全亞洲的共鳴效應

關鍵詞

美國 YouTube 動漫 動畫 Spotify 初音未來 YouTuber 米津玄師 JPOP 藤井風 樂壇 YOASOBI Gacha Pop

中山淳雄NAKAYAMA Atsuo簡介與署名文章

娛樂業社會學者。出生於198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並完成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BA課程。以向海外拓展日本文化為其終身志業。2021年,創立了Re entertainment公司,主要為娛樂業界提供諮詢顧問服務。主要著作有《創作者樂園——奇幻國度的娛樂革命與Z世代的動態認同》(暫譯,2024年)、《我推經濟——「虛擬世界頂點」所改變的娛樂圈的未來》(暫譯,2021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