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臺灣半導體製造商紛紛於日本設廠?

財經

2月24日,全球最強大的半導體製造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TSMC)為他們在日本第一個興建的熊本工廠(熊本縣菊陽町)舉行開幕典禮。而在不久前,也釋出將興建第二座工廠的計畫,這些製造廠商接連進軍日本的背後有什麼原委?

臺灣欲在日本尋求出路

臺灣半導體製造商紛紛於日本設廠。其中,規模最大的台積電於2月宣布將在熊本縣設立第二座工廠,而另一家廠商則計劃於宮城縣設廠。儘管這一連串的設廠計劃焦點都放在日本方的意圖,例如日方欲復興半導體產業,但這對臺灣廠商來說不過是其次的副產品。當然,這也與臺灣海峽兩岸有無緊急政治狀況並無直接關連。為了有效運用這些珍貴的工廠,必須先了解關於臺灣欲在日本尋求出路的背景。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於熊本工廠開幕典禮致詞(2024年2月24日,筆者提供)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於熊本工廠開幕典禮致詞(2024年2月24日,筆者提供)

「日本的良率之高會讓你大吃一驚」。2024年2月24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熊本縣菊陽町第一家熊本工廠開幕致詞時提及他與SONY創辦人之一的盛田昭夫多年前的對話。張忠謀是來自中國浙江省的在美華人,1968年他以美國半導體大廠德州儀器公司(TI)副總裁身分首次造訪日本,並與盛田討論兩家公司的合資計畫。

據說當時盛田表示日本有相當高的良率。之後張忠謀也擔任德州儀器公司在埼玉縣鳩谷設立工廠的統籌負責人,盛田對未來情勢的精準判斷,讓張忠謀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張忠謀接受政府延攬回臺灣致力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於1987年創立了台積電,他說「臺灣和日本在文化及人才方面有許多相似處」,這是他決定在臺灣打造了一座晶圓廠的原因之一。

全球晶圓代工台積電占六成

台積電是一家半導體晶片製造公司,接受客戶委託,專門製造客戶所需要的晶片。根據臺灣的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調查顯示,2023年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市占率約59%(以金額為基準)(如圖)。近年來,晶片設計和製造採分工方式進行的模式業已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主流,而全球四分之一的晶圓生產量來自晶圓代工廠。數據顯示,光台積電一家公司就供應了全球約15%的半導體晶片量。

臺灣尚有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電、UMC)、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力積電、PSMC)等晶圓代工廠商,加總起來2023年臺灣便占了67%的生產量。兩家公司皆追隨台積電的腳步進入這個市場。其中,力積電於2023年10月與日本SBI控股株式會社(SBI Holdings)宣布合作,將在宮城縣大衡村興建工廠,目標為2027年開始量產。

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市占率(2023 年)

對於專門從事晶圓製造的代工廠來說,工廠本身的生產力即為競爭力。張忠謀重視的臺灣優勢已然顯現。其實,台積電在中國南京等地也擁有技術較為老舊的工廠,不過9成以上的產能仍位於臺灣境內。但當台積電決定2020年5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後,便加速了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等海外工廠擴張的版圖。

台積電為何改變策略將工廠「出走臺灣」,主要有兩個原因。

美中對立情勢下掀起的保護主義浪潮

其一是2018年春季美中爆發了高科技產業貿易摩擦,致使半導體產業保護主義抬頭。原本零關稅的半導體晶片如今成為進出口管制對象,必須受到監管,而主要國家和地區則以強化經濟安全保障為由競相對半導體工廠提供補貼。張忠謀對此感嘆「全球化瀕臨死亡、自由貿易已死」。

半導體晶片重量相當輕巧,但由於單價高,即便使用空運運送到客戶手中也仍有獲利的空間。台積電過往在臺灣集中生產晶片以降低成本並出口至全球的成功模式,卻因為美中貿易摩擦而瓦解。另一方面,目前要設立一座最先進的半導體工廠,其建設成本已飆升至1兆日圓。因此,時下合理的經營決策,便是在享有巨額補貼的地方興建廠房以降低成本。

困擾臺灣產業界的「五缺」

另外一點則是臺灣產業界的「五缺」日益嚴重。所謂五缺是指半導體工廠增加過快,因此在水力、電力、土地、現場工人、及高科技人才等五面向出現資源短缺的情形。 2023年10月,台積電表示撤出桃園設廠計畫,不久後便有報導指出其遠因即為五缺。

儘管經濟部發表聲明否認,但實際上臺灣在2021年及2022年各發生兩起和一起大規模停電事件。半導體工廠運作需要大量電力,而此時因全球半導體短缺,使得工廠經常處於高乘載運轉狀態。民進黨政府推行逐步淘汰核電廠政策,並於2017年決定在2025年全面廢止運轉中的核電廠,將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來補足,但產業界極為擔憂因季節與氣候所造成的不確定性。

同樣地,半導體工廠也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在少雨的2020年,臺灣經歷了57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從環境保育的觀點來看,要建造更多的水壩有困難。臺灣地勢多山,適合建造工廠的平地越來越少。近年的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維持在1.0左右,為全球最低水準,勞動力成長停滯。無論政府如何否認五缺的現況,對臺灣的半導體製造廠商來說,將工廠轉移至海外設點是自然而然的經營判斷。

有一說指出,台積電的海外設廠是臺灣政府「矽盾」戰略的一環,意指運用臺灣優異的半導體晶片製造能力可嚇阻中國的軍事行動。這是一個誤解。儘管政府的確擁有台積電約6%的持股,但各機構投資人仍佔股東的多數,政府無權影響公司管理決策。台積電是一家規模龐大、市值七千億美元(約百兆日圓)的上市公司,股東們絕不會同意讓公司營運像在走鋼索一樣,使公司曝露於風險之中。

進軍日本的原因是「蘋果的要求」

那麼,臺灣廠商為何將日本視為工廠的「海外優先據點」呢?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曾於某場演講中提到在熊本設立第一家工廠的原因,「因為我們有必須照顧的客戶,這位客戶也是本公司最為重要的客戶供應商」。雖然他避免提及客戶名稱,但言下之意應為「為了協助SONY公司順利提供美國蘋果公司所需的影像感測器」。

SONY的菊陽町工廠生產影像感測器,主要供應給蘋果智慧型手機「iPhone」的相機使用。該感測器與處理影像數據的「邏輯積體電路(Logic IC)」結合使用。台積電一直以來持續供應邏輯積體電路給SONY,然而,據聞蘋果為強化供應鏈進而要求直接在菊陽町生產。對台積電來說,蘋果是他們最大的客戶,佔銷售額兩成,因此順應了蘋果的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積電決定接受SONY對其熊本晶圓製造子公司JASM的投資,主要生產能與影像感測器完美搭配的22~28奈米半導體產品。當2021年10月日本方面宣布此項計畫時,傳出有不滿的聲音,意指台積電使用的生產技術落後最尖端科技將近十年,然而這也是個誤解。2022年2月,台積電決定接受DENSO(電裝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第一家工廠也將生產汽車用12~16奈米半導體產品。

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也來到開幕典禮現場(2024年2月24日,筆者提供)
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也來到開幕典禮現場(2024年2月24日,筆者提供)

台積電的意圖為何?

那麼,台積電為何在熊本第一家工廠開始營運前,便決定要設立第二家工廠呢?我們可以從董事長劉德音在開幕典禮的致詞中找到答案。劉德音除了感謝日本政府、熊本縣政府、SONY等對JASM的投資,也對負責工廠建造的鹿島建設表達了強烈謝意。第一家工廠預計於2024年底開始量產,而廠房在2023年便完成了。讓台積電有充裕的時間投入生產作業。

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的情況則完全相反,由於與當地建設業工會的溝通遲遲未取得共識,台積電於2023年7月宣布原本預定2024年底第一家工廠開始量產的計畫推延至2025年。而原本預定2026年底開始量產的第二家工廠也順延至2027~2028年。台積電於2023年12月宣布劉德音將於今年6月辭去董事長一職,臺灣方面有報導指出他的辭職是為了承擔亞利桑那工廠延遲的責任。而德國德勒斯登與美國一樣有著強大工會組織,德國廠的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興建半導體工廠需要龐大的資金,因此建造者會希望盡快投入生產以回收成本。儘管台積電獲得了來自日美歐的補貼協助,並且全部做出回應,但他們應該意識到日本是最適合其工廠營運的國家。2月6日,台積電正式宣布將於熊本設立第二家工廠,主要生產通訊和人工智慧(AI)等6奈米晶片,此類產品客戶大多來自海外而非日本。與第一家工廠相比,第二家工廠在未來出口業務上將扮演吃重角色。

張忠謀在開幕典禮上說,「我相信這將為日本半導體製造產業帶來新一波復興」,這或許多少帶了點客套成分,因為日本提供近1兆2千億日圓的補貼協助建廠。以公司立場來說,台積電優先考慮的自然是公司利益而非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振興。期待日方在了解臺灣廠商幾經波折來到日本建廠的原委後,能進一步建立雙贏的關係。

標題圖片:2024年底前開始量產的台積電子公司JASM熊本工廠(熊本縣菊陽町)(筆者提供)

臺灣 半導體 熊本 台積電 TS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