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熊傷人頻發,人熊能否毗鄰而居?

社會 生活 自然環境 文化

2023年下半年,日本媒體接連報導了多起野熊傷人事件。栗子歉收導致食物缺乏是野熊闖入人類活動區域的主要原因,但其背後交織著地區社會老齡化、人口稀疏化等各種問題。對於剿殺野熊的做法抗議聲漸起,我們到底能不能與這些「闖到身邊的野生」猛獸共存呢?筆者就此採訪了從事棕熊研究30餘年的非政府組織「日本熊網路」負責人佐藤喜和。

佐藤喜和 SATŌ Yoshikazu

酪農學園大學(北海道江別市)教授。1971年生於東京。從就讀北海道大學時起就一直致力於研究棕熊生態和人熊衝突管理等問題。作為追求人熊共存的非政府組織「日本熊網路」負責人,積極參與相關科學普及教育活動和四國野熊保護活動等。著作有《都市裡的熊出沒——如何面對闖到身邊的棕熊》(東京大學出版會,2021年)等。

借鑒阿伊努人的棕熊觀

北海道原住民族阿伊努人認為棕熊既不是單純的敵人,也不是獵物,而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神」。他們將那些為自己帶來肉和毛皮的棕熊奉為「山神」,在狩獵時舉行感謝儀式,把熊的靈魂送往神之國度,祈禱它轉生。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將那些對人類和家畜造成危害的棕熊視為「惡神」,堅決對抗,確實剿殺,並且絕不吃它的肉。

「關於闖入街市的野熊,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剿殺『惡神』之後,即使是在相隔較遠的地方,熊出沒的情況也能得到改善。我們不是要隨機地消滅過度成長的個體數量,而是要及時剿殺特定的『惡神』,這樣才有助於守護地區社會的安全,也有利於保護野熊。」

佐藤教授回顧了自己首次看到野生棕熊的場景。那是在1991年,那時關於人們目擊野熊的資訊還比較少。他作為北海道大學棕熊研究小組的成員參加了觀測調查。當時,他看到了在河邊草地上吃草的棕熊母子。棕熊沐浴著夕陽,背上被映照成金色的毛隨風飄動,非常美。他至今仍記得當時的感動。

「我希望維持現在這樣,到了我們的孩子、孫子那一代,野熊仍然能夠在森林中充滿活力地生活。守護地區個體群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只有日本擁有如此龐大數量的野熊。希望大家能在享受優美自然環境的同時,更多地了解熊,找到和野熊相處的新方式。」

標題圖片:2023年7月,秋田縣政府安裝在鹿角市的自動錄影器拍到的野熊(秋田縣自然保護處提供,時事)

關鍵詞

北海道 自然 自然環境 鹿 山豬 獸害 野生動物 黑熊 棕熊 野豬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