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性別視角,日本的「少子化對策」不著見效

文化 家庭 工作勞動 財經

板倉君枝(nippon.com) [作者簡介]

岸田政權提出「異次元少子化對策」,試圖遏制出生人數加速減少的趨勢。過去30年間,日本政府多次打出少子化對策,但始終未能遏制住人口的減少。日本性別研究領域的先驅目黑依子指出,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基於性別的固化角色分工這種社會結構」,那麼少子化趨勢就不會停止。

目黑依子 MEGURO Yoriko

上智大學名譽教授。NGO Gender Action Platform(GAP)理事長。生於1938年。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畢業(社會學博士)。1974年開日本全國之先河,在上智大學創立「女性社會學」專業。歷任日本家族社會學會會長、聯合國大會日本政府代表團臨時代辦、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日本代表等職。2011年創立GAP。主要著作有《少子化的性別分析》(合作編著,勁草書房,2004年)、《搖搖欲墜的男性性別意識——工作、家庭、照顧老人》(合著,新曜社,2012年)等。

「1.57衝擊」

日本人開始意識到少子化問題的嚴重性,是在1990年出現「1.57衝擊」之後。前一年的總和生育率降至戰後最低水準的1.57,對整個日本社會造成巨大心理衝擊。此前的最低值是干支紀年中的丙午年,也就是1966年的1.58。按照迷信說法,「60年一輪回的丙午年(生肖屬『火馬』——譯注)出生的女孩性子烈」,為此,當時許多家庭調整了生育計畫,導致出生率急劇下降。然而,當較之更低的數值出現時,人們對少子化問題的危機感驟然加劇。

1994年提出「天使計畫」以後,政府一直努力通過充實保育服務等,改善針對育兒家庭的援助。2012年成立的安倍政權為遏制人口減少,以「50年後繼續穩住1億人口」為目標,採取了增設托兒所、推行幼稚教育和保育服務無償化等對策。

然而,隨著晚婚、未婚或不婚的人越來越多,出生率下降並未停止,按照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公佈的最新推測資料,日本總人口將在2056年跌破1億人。

回避「聽天由命結婚」和「義務生子」

目黑依子女士首先指出,「躲避結婚和生子」是造成少子化現象的背景原因。

「我從性別角度調查分析少子化問題,並於2004年出版了《少子化的性別分析》。當時,主流做法傾向於以總體資料為中心分析人口問題,將其作為經濟或勞動力問題展開討論。生育明明也是女性自主決定的問題,卻完全沒有基於性別角度的討論。如果不去探索女性的意識和行為變化,就無法看清少子化問題的原因。」

以目黑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在統計資料的基礎上,對單身人士和大學生進行了採訪和綜合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年輕女性的性別意識(在社會文化層面形成的男女固定角色觀念)比年長者和男性更早發生了變化。可以看出,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結構下產生的閉塞感和壓抑感,導致了她們回避「聽天由命結婚」和「義務生子」。

下一頁: 企業中心主義與近代家庭

關鍵詞

女性 少子化 出生率 性別差距 少子化對策

板倉君枝(nippon.com)ITAKURA Kimie簡介與署名文章

曾供職於出版社、報社,現為nippon.com編輯部在職作者和編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