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臺灣特輯」的問題為何?:報導落入招致當地反彈的陷阱

政治外交

小笠原欣幸 [作者簡介]

今年3月,《日本經濟新聞》的系列報導「臺灣:尚未為人知曉的真實面貌」引起了臺灣的總統府、國防與外交當局的反彈。本文將分析其中的問題為何。

先入為主地認為「臺灣無望」

特輯的概念在於傳達「臺灣尚未為人知曉的面貌」,但最終看起來似乎基調仍先入為主地認為「臺灣無望」。這並不稀奇。自1950年代以來,日本的知識分子和評論家便如同傳誦天啟神諭般,持續不斷地宣示「中國統一臺灣是歷史趨勢」。筆者認為,在這背後存在著對於臺灣的輕視。這種輕視受到部分日本讀者的歡迎,但其中也存在著陷阱。

1980年代,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國力增強而備受矚目,許多知名評論家與學者比以往提出更多「統一臺灣只是時間問題」的說法。在未經驗證的情況下,日本大眾便接受了這樣的認知。有些人只關心中國的規模和勢力,而對於臺灣與中國之間關係的複雜性,卻是不屑一顧。其後,對於中國的警戒感擴大增強,日本社會看待臺灣的方式亦產生了巨大轉變。然而,仍舊有人以「臺灣無望」的邏輯大發議論。

足以自圓其說的材料,在臺灣的確俯拾即是,因此很容易便能找到受訪者,提供採訪者想聽的說法。即便是「臺灣無望」的說法,也很輕易就能完成採訪。但若想描繪出難以察覺的一面,細緻的採訪工作不可或缺。

日本的讀者在這方面也存在某種問題。無論對於臺灣社會,抑或臺灣與中國的關係,比起複雜的論述,簡化過後的對立結構,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以為是的理解。一知半解更加容易傳播擴散。

在談論臺灣有事之際,在缺乏理解臺灣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討論,再多也無益。正因如此,日本媒體的角色變得相當重要。研究者期待媒體的臺灣相關報導,能基於「複雜的歷史」前提下,深入挖掘現實。

標題圖片:臺灣總統蔡英文前往嘉義視導陸軍工兵群,2023年3月25日(AFP/時事)

關鍵詞

中國 媒體 臺灣 人民解放軍 日本經濟新聞 臺灣有事

小笠原欣幸OGASAWARA Yoshi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前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社會學博士)。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專任講師,副教授及教授。1999年4月~2000年3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山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著書有《臺灣總統選舉》(晃洋書房,2019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