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臺灣特輯」的問題為何?:報導落入招致當地反彈的陷阱

政治外交

今年3月,《日本經濟新聞》的系列報導「臺灣:尚未為人知曉的真實面貌」引起了臺灣的總統府、國防與外交當局的反彈。本文將分析其中的問題為何。

本省人與外省人

部分日本評論家喜歡使用「本省人與外省人」這種刻板印象式的分類,來描繪臺灣的狀況。在以往文獻裡,經常描繪「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當作臺灣社會的特徵。1990年代的臺灣正是如此,而1994年的臺北市長選舉,也正是一場引爆省籍情結的選舉。

「外省人=支持中國統一」與「本省人=支持臺灣獨立」的分類方式,對日本人來說很容易理解。然而,已經過30年的變遷,臺灣社會正在緩慢但確實地轉變之中。臺灣的民主化不僅止於選舉權,更拓展至重視少數者的權利,朝向包含「族群融和」價值的多元文化主義方向推進。

即便是「外省人」,目前已經推移至第二代與第三代的階段。在1945年至1949年間移居至臺灣的外省人,以當時滿16歲以上的人來說,現在幾乎都已年逾九旬,早已從社會活躍的第一線退下。外省第二代在臺灣出生長大,走過民主化之路。

外省第二代的身份認同非常複雜,正如《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所提及,有些人對於中國大陸懷抱故鄉之情,但同時亦有人實際前往中國祭祖、探訪親戚之後,親身感受到兩岸差異,因此不支持統一。而隨著外省第三代的出現,甚至有人參與過「太陽花學運」。

相反地,本省人的年輕人裡面,也有不少人對中國抱有憧憬,盤算著如何在中國尚在成長的經濟活動中獲利。總而言之,以「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結構來描述當前的臺灣,已是一種過時的看法。

從民意調查的數據可以得知,越年輕世代對於統一的支持越低,而臺灣身份認同則是逐漸增長。這種情況在軍隊裡亦是如此。軍隊士兵的年齡未滿40歲,在臺灣自由民主的價值觀中成長。雖然臺灣軍隊必須時時刻刻地警戒來自中國的滲透,但受到中國策反而叛變,這樣的推論可說是脫離現實。

省籍問題當然並未完全消失。現今臺灣仍有人以「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觀點大發議論。這種陰影仍然強烈籠罩著包含軍隊在內的臺灣社會結構。另一方面,也有人努力修復因省籍而產生的社會裂痕,這樣的人佔大多數。我們應該留意,外國人以自以為是的態度強調「本省人與外省人」,有可能引發臺灣人內心的反感。

下一頁: 先入為主地認為「臺灣無望」

關鍵詞

中國 媒體 臺灣 人民解放軍 日本經濟新聞 臺灣有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