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臺灣特輯」的問題為何?:報導落入招致當地反彈的陷阱

政治外交

小笠原欣幸 [作者簡介]

今年3月,《日本經濟新聞》的系列報導「臺灣:尚未為人知曉的真實面貌」引起了臺灣的總統府、國防與外交當局的反彈。本文將分析其中的問題為何。

今年的2月28日起,《日本經濟新聞》連續4日刊登特輯「臺灣:尚未為人知曉的真實面貌」,在臺灣掀起了一陣強烈反彈。特別是針對臺灣的軍隊進行採訪的第1回,成為問題焦點。面對如此大量的抗議聲浪,日本經濟新聞社於3月7日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公開聲明」,表示「非常遺憾引起騷動,今後將致力於公正報導。」該文實際上被視為道歉聲明。

日本人容易落入的陷阱

作為長期研究臺灣政治的學者,對於《日本經濟新聞》此次的臺灣特輯,留下了某種印象——關心臺灣的日本人掉進了原本就容易落入的陷阱。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傾向:①傾向於僅聽取特定人士的意見,以偏概全地認為「全臺灣皆然」;②傾向於以「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身份屬性來詮釋臺灣所面臨的問題;③傾向於輕視臺灣,認為「臺灣本來就無望」。本文希望能以研究者的視角來闡明這些問題。

《日本經濟新聞》的特輯「臺灣:尚未為人知曉的真實面貌》第1回
《日本經濟新聞》的特輯「臺灣:尚未為人知曉的真實面貌》第1回

第1回的特輯裡,日經記者採訪了臺灣軍隊(更加精確地說,應該是中華民國國軍)的相關人士,並在報導裡以匿名的方式刊載其發言內容,其中提到:「大約有九成的軍官退伍後會前往中國,提供軍事情報以換取金錢,腐敗淪為常態,」更指出:「在臺灣有事之際,如此軍隊根本無法對抗中國。」而該文的結論是「蔡英文總統無法掌控軍隊。」

文章前後的脈絡顯示出,臺灣軍方高層由戰後來自中國的外省人所主導,並暗示由於身為外省人,因此有可能成為協助中國的間諜。文章的標題「即便如此,仍然喜歡中國」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

下一頁: 來自臺灣的情緒反彈

關鍵詞

中國 媒體 臺灣 人民解放軍 日本經濟新聞 臺灣有事

小笠原欣幸OGASAWARA Yoshi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前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社會學博士)。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專任講師,副教授及教授。1999年4月~2000年3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山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著書有《臺灣總統選舉》(晃洋書房,2019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