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寶:在保護文化遺產與推進「觀光立國」的夾縫之間

文化 社會 歷史

為期約兩個月,2022年12月中旬結束的大型展覽「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一切」吸引了35萬多名參觀者,可謂盛況非凡。所謂「國寶」到底是什麼?本文將回顧相關制度和歷史,圍繞有助於推進入境游發展的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產,思考今後的課題。

國寶的未來

以上為大家講述了關於國寶的制度和歷史。不過筆者認為,將是否是「國寶」這一點作為最終評價和價值判斷標準的文化意識在社會上傳播並不是什麼好事。這是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說,日後是否成為國寶與創作無關,對於欣賞者來說,會因為欣賞對象是國寶而被植入強烈的先入為主觀念。

舉個例子,伊藤若沖的《動植彩繪》之所以精美絕倫,並不是因為它是國寶。身為京都的水果批發商,脫離俗世出家為僧的若沖花費10年時間,繪製了30幅系列作品,將它們作為亡父的祭品獻給了相國寺。可以認為,對於若沖來說,其創作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祈禱。

很長一段時間,這批作品一直作為鎮寺之寶被莊重地擺放在相國寺堂內禮儀區域,為了拯救維新後因廢佛毀釋運動導致寺院荒廢的命運,該寺於1889年將其獻給了皇室。借助皇室賞賜的1萬日圓,相國寺實現了經濟上的重振。此後,該系列作品成為著名的「御物」,偶有機會在博物館進行展示,還有一段軼聞說夏目漱石看到後感動不已。

不過,若沖在社會上受到追捧,頂多也就是最近20年左右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是,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將其妥善保管,持續公開展出之後,人們才得以共用其價值。

2012年,伊藤若沖的《動植彩繪》全部30幅作品在美國國家美術館展出,這是該作品首次在日本境外展出,2012年3月26日於美國華盛頓(AFP / 時事)
2012年,伊藤若沖的《動植彩繪》全部30幅作品在美國國家美術館展出,這是該作品首次在日本境外展出,2012年3月26日於美國華盛頓(AFP / 時事)

再次思考一下,其實還有一個樸素的疑問,那就是「無與倫比的國民之寶」恐怕並不應該僅限於法律規定之物。除了國寶之外,國家還有責任針對所有文化遺產持續實施構成安全網的保護政策。另一方面,作為民眾的我們,不應該滿足於「強加」給自己的寶物,而必須在多樣化的價值觀下找到和保護「國民之寶」。我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需要塑造這種文化力量的時代。

標題圖片:天皇陛下、皇后陛下和長女愛子內親王殿下參觀東京國立博物館創立150週年紀念特別展「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一切」,記者團代表攝影,2022年11月24日於東京都台東區(時事)

關鍵詞

觀光 國寶 博物館 文化遺產 文化政策 文化財 美術館 美術品 觀光政策 藝術品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