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寶:在保護文化遺產與推進「觀光立國」的夾縫之間

文化 社會 歷史

為期約兩個月,2022年12月中旬結束的大型展覽「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一切」吸引了35萬多名參觀者,可謂盛況非凡。所謂「國寶」到底是什麼?本文將回顧相關制度和歷史,圍繞有助於推進入境游發展的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產,思考今後的課題。

浮世繪和近代美術不在指定對象之列

截至今年3月,1萬3377件重要文化遺產中,有1132件被指定為國寶。大家認為這個數字是少還是多呢?就像前面提到正倉院寶物的例子那樣,如果從因「從世界文化的角度來看具有高度價值、無與倫比的國民之寶」而應該被指定為國寶的文化遺產總數來看,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這個國家的人力和財力能否負擔妥善管理、根據需求實施維護的責任和工作量,今後的情況讓人感到憂慮。

話說回來,筆者的專業領域,也就是近代美術領域沒有指定的國寶。被指定為國寶的年代最近的畫作是渡邊華山的《鷹見泉石像》,創作於1837年。該作品於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是《文化遺產保護法》出臺後第一批獲得指定的作品之一,直接沿用了舊法律的國寶指定方法。但並不是所有舊法律指定的國寶都按新法律仍繼續被指定為國寶。原有的大約5800件舊國寶,絕大部分在新法律下被列為「重要文化遺產」,再將其中「從世界文化的角度來看具有高度價值、無與倫比的國民之寶」指定為國寶。因此,許多寶物經歷了「舊國寶→重要文化遺產→現在的國寶」這麼一個順序的變化。

在舊法律出臺的明治到昭和初期,歷史評價得到公認的是江戶時代後期以前創作的作品,近代不屬於這個時期,所以不在對象範圍內。與渡邊華山同時代的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對印象派畫家產生了較大影響,享譽世界,但按照「日本近代」的觀點,浮世繪版畫的歷史地位較低,所以從未被列為國寶。

戰後,從新法律出臺之日算起,明治維新已經過去了80年多年。期間也經歷了劇烈的時代變化,所以明治時期的美術作品也相繼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比如狩野芳崖的《悲母觀音》、橋本雅邦的《白雲紅樹》、高橋由一的《花魁》《鮭》等。

現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正在舉辦題為「重要文化遺產的秘密」的展覽。61件近代美術指定作品中的51件(含該館收藏的17件)彙聚一堂,構成一場讓人興趣盎然的主題策劃展,大家紛紛猜測哪些作品將率先被列為國寶。順便提一句,前面說過近代美術作品中沒有國寶,但明治42年(1909年)建成的舊東宮御所(迎賓館赤阪離宮)被指定成為了建築類的國寶。

下一頁: 國寶的未來

關鍵詞

觀光 國寶 博物館 文化遺產 文化政策 文化財 美術館 美術品 觀光政策 藝術品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