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寶:在保護文化遺產與推進「觀光立國」的夾縫之間

文化 社會 歷史

為期約兩個月,2022年12月中旬結束的大型展覽「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一切」吸引了35萬多名參觀者,可謂盛況非凡。所謂「國寶」到底是什麼?本文將回顧相關制度和歷史,圍繞有助於推進入境游發展的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產,思考今後的課題。

「無與倫比的國民之寶」

筆者供職的大學所在的上野公園裡,有許多美術館和博物館。最近一段時間,修學旅行的學生和外國遊客的身影又開始多了起來。

入境遊(inbound)這個詞開始出現在日本文化政策的核心位置,是在疫情發生以前。當時,如何吸引人們參觀文化設施是國家政策課題的中心問題,一舉實現解說等環節多語種服務的變化令人記憶猶新。此時,便於向外國人宣傳,且能夠表現出特別感覺的表述就是「National Treasures」。當然,對於日本人而言,「國寶」的字樣或許也可以營造出「珍貴」的感覺,激發欣賞欲望。

不過,參觀歐美的博物館時,完全看不到「國寶」的表述。至少可以說,在已開發國家並沒有打算公開將國家指定文化遺產用於吸引入境遊的想法。話說回來,日本的國寶到底是在怎樣的制度下指定的呢?

昭和25年(1950年)頒佈的《文化遺產保護法》第27條做了以下規定。「文部科學大臣可以將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物件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文部科學大臣可以將重要文化遺產中,從世界文化的角度來看具有高度價值、無與倫比的國民之寶指定為國寶。」

當然,這並不是說由每一屆大臣按照個人主觀判斷進行指定。制度規定,美術和建築等各領域專家組成的「文化審議會」對文化廳調查官選定的指定文化遺產候選對象展開審議,最後向大臣匯報彙報結果。而國寶的數量每年都在一點一點地增多。

下一頁: 「國寶」的名聲價值

關鍵詞

觀光 國寶 博物館 文化遺產 文化政策 文化財 美術館 美術品 觀光政策 藝術品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