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時代的潛艦:擁有水下反擊能力——難點在於「人」

政治外交 社會

谷田邦一 [作者簡介]

2022年12月,岸田政權修訂日本國家安保戰略等「安保3文書」,決定轉變政策,讓日本自衛隊擁有反擊能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引進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國產或美國製巡航飛彈。在其防衛能力建設計畫中,這些飛彈不僅用於裝備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還將裝備潛艦。擁有水下高隱秘性的攻擊能力,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讓我們深入探討令和時代潛艦的新任務和課題。

任務活動區域向西南方向擴展

為了應對北韓和中國的威脅,日本潛艦將活動區域從北方轉向西南方向。不過,據說美國海軍不僅在日本周邊的東海和日本海,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中佈設了很多固定式水下監聽器(SOSUS),隨時監視潛艦的動向。對於中國、俄羅斯、北韓的潛艦來說,已經幾乎沒有藏身之處了。那麼日本潛艦要發揮什麼作用呢?

其主要任務,就不僅限於追蹤他國潛艦的動向了。因為有些特殊任務只有潛艦才能完成——在不被對方發現的情況下接近目標收集情報。肩負這類任務的潛艦被稱為「任務艦」。能夠掌握任務詳情的,只有日本防衛省的事務次官和海上自衛隊幕僚長等極少數高官。「任務艦」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秘密。

據說,冷戰時期,日本潛艦在海參崴海岸附近監視過前蘇聯海軍的演習,除了收集飛機艦艇的通訊內容之外,還收集飛彈引導電波、反潛直升機在海面搜索時使用的雷達波、沿岸軍事設施的影像等。冷戰後的今天也依然日夜出動,在沿岸收集北韓的飛彈發射資料。在防禦西南諸島的時候,估計會作為不被對方察覺接近並收集情報或發動攻擊的手段投入使用。

今後更重要的新任務,大概是被派遣到西太平洋最熱門的海域——南海去活動。2018年9月,日本海上自衛隊「黑潮」號潛艦曾停靠越南金蘭灣。當時,日本防衛省最初只公佈了3艘護衛艦對越南進行友好訪問的消息。不過,就在入港停靠之前,突然公佈艦隊有潛艦伴隨航行並在南海進行了演習。之前一直秘而不宣的潛艦伴隨航行突然公佈,被外界理解為明顯是意在牽制將南海當作自家後院的中國。

當時,美國要求日本政府協助對試圖改變南海現狀的中國採取軍事措施。這也是日本防衛省對美方的一個回應。

下一頁: 邁向獨立防衛能力建設的一步

關鍵詞

安全保障 自衛隊 防衛省 防衛費 防衛預算 安保3文書

谷田邦一TANIDA Kuniichi簡介與署名文章

媒體人、智庫研究員。原《朝日新聞》編輯委員。生於1959年,1990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工作。曾任東京社會部記者、論說委員、編輯委員會、長崎總局長等職,2021年5月離職。目前為媒體人、未來工學研究所(東京)高級研究員(外聘)。研究領域廣泛,從主要國家的國防政策到基地問題、軍用技術,涵蓋了所有外交和國防問題。希望借助在防衛大學和防衛研究所學習的知識,創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安保問題解決方法。合著作品有《自衛隊 不為人知的變化》《漂洋過海的自衛隊》(朝日新聞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