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安倍時代的修憲之路,門檻依然高

政治外交

Kenneth Mori McELWAIN [作者簡介]

修憲勢力在日本國會中已占3分之2。即便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修憲,在程式和政治協商溝通兩方面仍然存在很高門檻。請看本文的詳細解讀。

能否形成超黨派共識

綜合觀察這一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雖然民眾對於緊急事態條款的概念有一定理解,但並不認為現在要審議的這些具體性緊急許可權內容就一定是必要的。從政治家的角度來看,選民的這種兩面性問題非常重大。因為,推動修憲或許伴隨著政治風險——可能直接導致自身連任或落選。

考慮到下屆選舉,高舉修憲大旗對於不同的政治家來說未必都是划算的。中間或無黨派傾向的選民,最關注的還是經濟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因此,將修憲作為優先課題能夠帶來的選票增加其實是有限的。

同時,對於多數民眾來說,要修改長期與這個國家密切相關的現行憲法,是需要正當理由的。日本還沒有舉行國民公投的先例,可以預想選民規避風險的傾向會在其中起作用。從其他國家的例子來看,在不確定性很高的情況下,選民對由「誰」來提出修憲動議很敏感。特別是對於無黨派選民和在野黨支持者來說,比起自民黨主導推動修憲程式,他們更容易支援基於朝野廣泛協商形成共識的中立議案。不過,自民黨和國民民主黨、日本維新會等政黨能否就緊急事態條款的細節形成超黨派共識,目前還難以預測。

安倍去世後,修憲能否趨於實現?安倍首相在任期間,在其本人積極推動下,民眾對修憲的關注2017年以來確實有所提高。但是,修憲工作一旦真正走上軌道,是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憲法審查會審議通過之後,要分別在參眾兩院審議表決通過,再經過60-180天的公示期,最終還要面對決定其命運的國民公投。在此期間,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必須推遲審議其他法案,如果修憲議案最終被否決,很可能導致內閣集體辭職或解散眾議院重新舉行大選。這樣的潛在政治風險是始終存在的。當前,烏克蘭戰爭、日圓貶值、東亞安保環境日益緊張、統一教會問題等成堆難題必須應對,岸田首相和他的繼任者現在是否有推動修憲的意願,還是個未知數。

標題圖片:日本國憲法原件,2017年拍攝於東京都千代田區國立公文書館(時事)

關鍵詞

安倍晉三 自民黨 日本國憲法 岸田文雄 修憲

Kenneth Mori McELWAINKenneth Mori McELWAIN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政治制度比較、政黨政治、憲法設計。1977年出生於日本,愛爾蘭籍。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史丹佛大學研究所政治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日美關係專案研究員、密西根大學副教授等職,2019年起任現職。2016年度東京大學卓越研究員。著作有《日本國憲法的普遍性與特異性》(千倉書房,2022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