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安倍時代的修憲之路,門檻依然高

政治外交

Kenneth Mori McELWAIN [作者簡介]

修憲勢力在日本國會中已占3分之2。即便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修憲,在程式和政治協商溝通兩方面仍然存在很高門檻。請看本文的詳細解讀。

步驟2:能夠說服選民嗎?

就算「修憲勢力」各政黨就憲法修正案達成共識,向國會提出修憲動議,最終也需要通過國民公投來認定。國民公投的實施細則,由《日本國憲法修改程式相關法律》(國民公投法)明確規定,要求在國會提出修憲動議的60-180天內,必須實施18歲以上所有國民參與的國民公投。選民針對每個憲法修正案分別投下「贊成」或「反對」票,獲得過半數贊成票的才算正式成立,在規定的時期後正式開始施行。不過,並沒有設置最低投票率用以判定國民公投結果是否有效。

對於所謂「修憲勢力」的各黨來說,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支持者們會怎樣投票。即便各黨議員們出於戰略考慮相互支持對方的修憲議案,也無法保證選民會同步跟進投贊成票。例如,自民党的支持者可能贊成修改第9條,卻反對高等教育免費。而日本維新會的支持者則可能與之相反。因此,各政黨之間事先要就某修憲事項達成共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國民公投中的不確定因素。

當前(2022年10月),最有可能修改的是新設緊急事態條款。隨著疫情蔓延,國民對此關注度急劇上升。近5年來,民眾對該條款的理解不斷深化。根據《讀賣新聞》開展的民意調查顯示,安倍前首相明確提出修憲事項的2017年,贊成修憲的比率為49%,而在全球疫情爆發的2021年,贊成修憲的比率為56%,略有增加。比例略增的最主要原因,似乎就是很多選民認識到了新設緊急事態條款的必要性。同一項調查還顯示,支援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緊急狀態下政府的責任和許可權的受訪者,從31%增加到了59%(雖然提問內容有若干差異),幾乎翻了一番。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民眾對於緊急事態條款的支援,在自然災害發生前後有急劇上升的趨勢。例如,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2011年,支持度有所上升,但之後數年開始逐漸下降。另外,自民黨所設想的「國家緊急權」——如對人員流動和集會自由等人權採取臨時性限制,以及強化中央政府許可權等——是否與選民心中設想一致尚不明確。換句話說,當具體的緊急事態條款議案提出來之後,選民的反應有可能與現在的媒體調查結果不同。

筆者在2020年12月獨立開展了一項調查,為了更詳細地分析針對緊急事態條款的民意,向受訪者詢問了對7種臨時權力和人權限制的評價。支持度最高的,是包括外出限制命令在內的「人員流動自由」限制,占47.4%,略低於過半數。支持度居第2的,是緊急事態時內閣擁有發佈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行政命令的許可權(緊急政令權),但僅占31.9%。而可延期實施眾議院選舉這一在自民黨內優先度較高的舉措,受訪者的支持率僅為10.6%,支持度最低。

下一頁: 能否形成超黨派共識

關鍵詞

安倍晉三 自民黨 日本國憲法 岸田文雄 修憲

Kenneth Mori McELWAINKenneth Mori McELWAIN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政治制度比較、政黨政治、憲法設計。1977年出生於日本,愛爾蘭籍。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史丹佛大學研究所政治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日美關係專案研究員、密西根大學副教授等職,2019年起任現職。2016年度東京大學卓越研究員。著作有《日本國憲法的普遍性與特異性》(千倉書房,2022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