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防止「無敵之人」鋌而走險?

社會

失無可失,因而犯罪時毫不猶豫——在日本網路俚語中,這類人被稱為「無敵之人」。在日本,這類人實施的惡性犯罪行為正在增多。2022年就發生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槍殺案、埼玉市醫生遭挾持槍殺案等殘忍的「表演型犯罪」案件。這些案件的背後是如今越來越多人無法指望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無法擁有家庭,從而失去了生的希望。如何才能阻止他們鋌而走險呢?就此,筆者採訪了長期致力於研究格差社會問題的社會學家、中央大學教授山田昌弘。

山田昌弘 YAMADA Masahiro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越來越多的當代人感覺被疏離

——早在18年前,您就在著作《希望格差社會》(筑摩文庫)中預見到,「如果格差社會繼續發展下去,那些自感被社會拋棄的人將走上反社會之路」。最近接連發生的幾起惡性案件,就是由心懷這種情緒的人犯下的。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日本社會是構建在家庭和公司共同體的基礎上的。人們在獲得家人、同事認可的過程中建立起自我身份認同。安倍前首相被槍殺案的犯罪嫌疑人山上徹也,雖然有母親這個家人,但她沉迷於宗教。山上不僅被家人拋棄,還被同事拋棄了。像他這樣對現在和將來都不抱希望的人所引發的犯罪行為越來越多。

——案件背後的原因是社會變化嗎?

是的。直到1990年左右為止,得益於日本經濟穩定成長,人們相信即便社會差距存在,也是能夠被跨越的。當時,大部分男性都有穩定的收入,女性和這樣的男性結婚,生兒育女。即使社會不同階層之間存在差距,人們也抱有希望,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過上富裕的生活。然而,進入平成時代之後,日本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大量的非正式僱用人員,在就業方面產生了社會性差距,進而導致家庭貧富、子女教育環境產生差距,社會的兩極分化進一步發展。對於大多數非正式僱用人員而言,無論自身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能讓自己將來過上富裕生活的收入,也沒法結婚組建家庭。也就是說,自己的將來變得沒有指望了。

當初受到巨大影響的是年輕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老年群體之間的差距也就擴大了。總體來說,就是一部分人為傳統的家庭和職場所不容。他們覺得身處這樣的社會,自己的將來毫無指望,換言之就是陷入了絕望的境地。如今的日本社會已然變成了這樣,存在著一定比例的人被社會所拋棄。

——所謂「無敵之人」的犯罪手法不斷升級,越來越膽大妄為,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對大多數人來說,建立自我身份認同有兩個條件:一是家庭,二是工作。就業和婚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擁有同事或家人,就可以與社會建立關聯。可以說,此兩者的包容度下降是一系列惡性案件的深層原因。

2022年1月,埼玉縣發生的那起槍殺案中,犯罪嫌疑人嚷嚷著要讓自己死去的母親復活,為此在家中挾持醫生,與警方對峙,最終用槍殺害了醫生。這名犯罪嫌疑人一直在家照顧老母親,靠母親的養老金生活。這個與他彼此牽掛的人(母親)去世了,他與世界唯一的關係就斷絕了。就在這個時候,他把矛頭指向了醫生,鋌而走險。

不過,即便社會上存在一定比例的人對現實社會感到絕望,也不意味著立刻導致犯罪。在那之前還有一個階段。如果有其他容身之所,人是不會走到犯罪那一步的。因2008年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案而被判處死刑的加藤智大,就是在被工作和家庭拋棄之後,遁入網路BBS的世界的。後來在這個「安身之所」遭到騷擾,這才點燃了他犯罪的導火線。

下一頁: 「自我負責」的論調把被排擠的人逼入絕境

關鍵詞

社會差距 差距 非正式僱用 孤獨 殺人事件 格差社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