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孤獨,造成無人可依的社會

社會

受疫情影響,自覺控制外出的措施再度延長,人們與社會及他人的接觸變得更少,孤獨問題日益嚴重起來。筆者指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日本人「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心理意識。

將窮人視作「麻煩」而切割拋棄的社會

和許多已開發國家一樣,日本社會也把「尊重個人」和「自由」作為應該守護的重要價值標準。由於尊重每個個體的主義、信條和決定,所以更加重視保護自由。但是,「自由」通常伴隨著「限制」。和其他國家一樣,「對他人施暴」、「搶奪他人物品」等行為,在日本是作為「危害他人的行為」被嚴格禁止的。而此處的暴力,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暴力。

日本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將「給社會或他人添麻煩」當做一種「對他人造成危害的行為」。在日本,「因自己努力無法解決問題而依賴他人的行為」容易被視作禁忌,被認為是一種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和損失的「添麻煩行為」。日本社會中,在「尊重個人」「自由」等標籤的背後,隱現著「顧慮社會看法」的集體心理。

這種「日本式自由主義」社會,優先考慮對周圍人和社會的責任,而非優先保障個人權利,對日本的孤獨問題也產生著巨大影響。關於這一點,我們再稍微詳細分析一下。

日本社會把像農村共同體那種人與人緊密關聯的社會,視作令人窒息的「集體主義」,認為應該對此加以變革,所以長期以來一直在力爭建立一個個體脫離集體也能生存的社會。在此過程中,我們建立起了一種社會體系——在這種體系之中,人們無需通過與他人的關聯,只通過貨幣就能獲取物品和服務,並且社會保障還在進一步補充完善這個體系。如今,只要具備一定的資產和網路接入條件,就可以過上無需與人見面的生活。

這樣一來,當獨自一人就能生活的體系一旦形成,人際關係就會呈現出「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與他人交朋友」的傾向。現在已經不是必須置身於某種人際關係之中才能生存的時代了。我們的生活是通過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努力打拼獲得學歷或資產來維持的,而非通過與他人的關聯來維持。換言之,我們獲得了遠離他人的自由,相應地也必須承擔起努力賺錢維持生活的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遇到困難時依賴他人」這一可謂人類社會根基的互助行為,實施起來就變得很困難了。如前所述,獨自一人就能生活的這種體系的基礎,是每個人都能賺取生活費獨立生活。於是,那些依賴周圍人的人,就容易被認為是不努力想辦法去維持生活的懶漢。因此,在日本社會中,任何微弱的求救之聲,都會被「矯情」和「給他人添麻煩」的大合唱所淹沒。

2016年,以東京50公里圈內居住的5631名人士為對象,實施了「首都地區居民工作、生活與社區調查」(代表:橋本健二)。調查結果顯示,越是經濟拮据、家庭困難、人際關係單調的人,越是強烈認同「不能給他人添麻煩」。「日本式自由主義」社會優先考慮對周圍人和社會的責任,這種社會內含著一種機制——對陷入困境的人貼上「麻煩」標籤並加以切割捨棄。

下一頁: 不方便的日本生活保障制度

關鍵詞

年輕人 社會保障 自殺 老年人 貧困 貧富差距 孤獨 自殺率 貧富差距社會 孤獨死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