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衝擊50年:日圓升值恐懼症帶來的「廉價日本」

財經 政治外交

半個世紀前的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電視演講中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戰後建立的各國貨幣按照固定匯率定1盎司黃金=35美元官價的「布列敦森林體系」就此瓦解,開闢了通向浮動匯率制的道路。

在G7國家中薪資最低

上世紀90年代初,從股票到土地,資產泡沫相繼破滅,正當日本還在費力處置金融機構「不良債權」這個惡果的時候,又被捲入了90年代中後期的金融危機。此後,在4分之1個世紀裡,日本經濟始終擺脫不了通貨緊縮的魔咒。近年來,「廉價日本」經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對這個說法的解釋是,發生疫情以前,入國遊客之所以快速成長,是因為日本的飯店住宿費和餐飲費用在已開發國家中顯得特別低廉,這吸引了大量外國遊客。

日本的購買力也一直在下降。據說,在海外市場圍繞海蟹等高級食材的競購中,日本被新興國家勢力「PK」掉的情況越來越多。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反映日圓購買力的「實際有效匯率」已經跌至1995年巔峰時期的一半以下,甚至比2010年的水準還低了30%。

薪資水準也在下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薪資調查(購買力平價標準)顯示,日本的平均年收入為3.86萬美元(2019年),在G7中排名墊底,不到美國(6.58萬美元)的60%,也只相當於德國(5.36萬美元)的70%多一點。

懼怕日圓升值而導致政策失誤

如果把時間倒回簽訂《廣場協定》的1985年,我們會發現日本在這一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品出口國。面對日圓暴漲局面,當時就已經應該規劃「世界工廠」的「下一步」了。

日本政府把日圓升值視為「國家災難」,不斷推出以公共事業為主的經濟刺激措施,試圖支撐起內需。結果,1985年時總數為530萬人的建築業從業者在1997年達到了586萬人的峰值。

如果從這筆數額龐大的經濟刺激預算中抽出一部分來,用於培養諸如軟體技術人員等IT人才和支持他們創業,結果又會怎樣?作為參考,美國Amazon和Google創立於上世紀90年代,Facebook創立於2004年。日本或許也會誕生出GAFA級別的網際網路平臺企業。

對於出口企業而言,日圓升值是一個不利因素,但消費者可以買到價格低廉的進口商品,還可以享受實惠的海外旅行。一味懼怕升值,而未能充分利用其積極作用,導致日本變成一個「廉價國家」,這完全是經濟政策的失敗。

是否會有那麼一天,日本民眾可以像半個世紀以前昭和天皇一語道破的那樣,將日圓升值評價為「日圓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一件好事」呢?

※文內均使用當時的頭銜

標題圖片: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面向全美的電視演講中宣佈「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鉤」,1971年8月15日(AP/Aflo)

關鍵詞

美國 日本 美元 日圓 日圓升值 財政 匯率 G7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