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衝擊50年:日圓升值恐懼症帶來的「廉價日本」

財經 政治外交

半個世紀前的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電視演講中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戰後建立的各國貨幣按照固定匯率定1盎司黃金=35美元官價的「布列敦森林體系」就此瓦解,開闢了通向浮動匯率制的道路。

在日美貿易談判背後美國威脅日圓升值

儘管這是大藏相水田三喜男跟美國財長約翰・康納利討價還價後確定的結果,但國內大多數人依然認為這個匯率上調幅度超出了預期。收到水田從美國發來的消息後,時任首相的佐藤榮作在日記中寫道,「擔心這麼大幅度的上調會引發經濟蕭條,希望不會出大事」。然而,第二天東京證券市場以全面上漲的方式做出了回應。佐藤又在日記中寫道,「感覺莫名其妙,已經不知該如何判斷了」。

修補固定匯率制也沒什麼效果,「史密森體系」並沒有維持多久。美元信用再次發生動搖,1973年春季以前,主要國家貨幣全都逐漸過渡到了由市場決定每天匯率的浮動匯率制。

即使變成了浮動匯率制,日本忌諱和上調匯率具有相同效果的日圓升值這樣一種「日圓升值恐懼症」也並未消失。為了抑制日圓升值,貨幣主管部門開始在市場上大量購買美元干預,等價的日圓變成過剩流動性充斥在社會上,推高了物價和地價。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0月)火上澆油,導致整個日本一度在「狂飆的物價」中動盪。

美國覺察到日圓升值恐懼症是「日本的軟肋」,便通過口頭干預等方式威脅「日圓將會升值」,以此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以紡織品為開端,再到鋼鐵、電視、汽車、半導體等產品門類,日美之間就日本自主限制對美出口和增加對美進口等問題簽訂了多個協定,而這一切的背後,往往都存在著美國威脅日圓升值的壓力。

效力過猛的廣場協議

時間來到了1985年9月22日。應美國財長貝克的邀請,美英德法日五國(G5)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召開會議,協調一致後簽署了促使美元貶值的廣場協定。雷根政權時期,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主席沃爾克採取了強烈的貨幣緊縮政策,導致利率飆升。受到高利率驅動,全球資金流向美國,引發了美元升值。擔心貿易赤字擴大的美國開始尋求通過協調干預促使美元貶值。

簽訂廣場協定時的匯率是1美元兌240日圓左右。當時去參加了G5會議的大藏相竹下登似乎原本打算可以容忍日圓兌美元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圓的程度。然而,日圓升值的趨勢根本止不住。簽訂協定大約3年之後,美元兌日圓匯率幾乎腰斬。

貨幣主管部門開始大量購買美元進行干預,試圖刹住日圓升值的趨勢。日本銀行5次下調利率,將政策利率(基準利率)設定為歷史最低的2.5%,並且將其維持了2年3個月之久。在財政政策上,以「避免日圓升值損害經濟」為由,大張旗鼓地搞起了以公共事業為主的各種項目。

隨著低利率資金的氾濫,雖然物價還算穩定,但股價和地價開始一路飆升。這催生出了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蒂所說的「1970年到2010年期間最龐大的泡沫」。

下一頁: 在G7國家中薪資最低

關鍵詞

美國 日本 美元 日圓 日圓升值 財政 匯率 G7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