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衝擊50年:日圓升值恐懼症帶來的「廉價日本」

財經 政治外交

土谷英夫 [作者簡介]

半個世紀前的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電視演講中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戰後建立的各國貨幣按照固定匯率定1盎司黃金=35美元官價的「布列敦森林體系」就此瓦解,開闢了通向浮動匯率制的道路。

策略家尼克森的賭注

在日本被稱作「尼克森衝擊」的這個演講,還提出了凍結美國國內物價和薪資、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

越南戰爭導致美國軍費激增,「大炮加黃油(軍事與經濟發展並重)」的政策走入了死胡同。對內通貨膨脹和失業人數成長、對外國際收支赤字激增,美元信用發生了動搖。於是,策略家尼克森孤注一擲,試圖一舉逆轉困境。

從幾個月前開始,美元在歐洲外匯市場遭到拋售,被視為投機標的「強勢貨幣」德國馬克等貨幣逐漸過渡到了浮動匯率制。日本政府擺出死守已持續了22年的1美元兌360日圓固定匯率的架勢,制定了促進進口自由化等「八項日圓對策」,試圖避免日圓升值。

昭和天皇的洞察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突如其來的「尼克森衝擊」給日本殺了一個措手不及(日本時間8月16日)。關閉外匯市場還是保持現狀?政府內部意見出現分歧,完全亂了陣腳,但還是有人冷靜地觀察著事態發展。8月20日,時任大藏相的水田三喜男在那須行宮向昭和天皇彙報情況後,天皇表示「雖然國內輿論普遍認為日圓升值會帶來消極影響,但我認為日圓國際地位的提升是一件好事。恐怕有必要讓廣大國民瞭解積極的一面」。

昭和天皇曾經作為一位年輕的國家元首經歷過戰前浮動匯率時代,所以才具有這種特有的深邃洞察。

不久之後,美國的真實目的浮出水面,那就是通過多邊協議重新調整各國貨幣匯率。給日本的「開價」是日圓匯率上調25%左右。儘管日本一度也被迫實施了日圓的浮動匯率制,卻又干預市場,抑制日圓升值,所以被聯邦德國財政部長席勒批評為「骯髒浮動(dirty float)」。

經過數輪多邊談判後,1971年12月中旬,10國財長在華盛頓的史密森氏學會大廈召開會議,確定了主要國家貨幣的新匯率。日圓匯率為1美元兌308日圓,匯率上調幅度(16.88%)創各國之最。

下一頁: 在日美貿易談判背後美國威脅日圓升值

關鍵詞

美國 日本 美元 日圓 日圓升值 財政 匯率 G7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土谷英夫TSUCHIYA Hideo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編輯委員。記者。1948年生於和歌山市。上智大學經濟系畢業。曾任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輯委員、論說委員、社論副主筆、專欄作家。著書《1971年 市場化和網路化的紀元》(2014年,NTT出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