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死的結局離我們並不遙遠:通過微型模型思考日本社會的新問題

社會

孤獨死,指的是在無人看護的情況下孤零零死於自己家中,死後數日才被人發現的狀態。在整理遺物的工作中觀察過許多孤獨死現場的作者,希望製作微型模型將這種現實狀況展現給世人。

孤獨死是別人家的事?

據說日本每年有3萬人死於孤獨死,常常作為社會問題被電視和雜誌報導。到現在,「孤獨死」已是世人皆知的詞彙了。然而,即便知道這個詞,絕大部分人依舊沒有當事人意識,總覺得那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別人家的事。

2014年我入職了一家遺物整理清潔服務公司,當時「遺物整理」「孤獨死」這類詞彙尚不為大眾所知,大家基本上都不知道我們到底是做什麼的。我覺得世人關注度提高,大概是在2019年之後。我們的工作是代替死者家屬進行特殊清掃、除臭、除菌、整理遺物,將故人去世的房間整理還原成生前的模樣。我們並不是單純地將遺留在房間裡的物品當做垃圾處理掉,而是從中尋找出值得回憶的物件和貴重物品,進行分類後再交給死者家屬。這是一份崇高的職業。我們為了安撫痛失親人的家屬,會誘導他們聊一些死者生前的快樂往事,也會為悼念逝者,獻上一捧花或三支清香。

自學製作微型模型

為了讓世人更多地瞭解我們的工作,我們公司參加了2015年舉辦的喪葬相關展會「殯葬產業展」。為了讓大家能夠理解遺物整理和特殊清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職業,首先我們想讓參觀者看清一個事實——即便在如此和平的日本,孤獨死也隨時在發生。

在殯葬產業展上,我們介紹了死於自家後長時間不被發現的孤獨死正在逐年增加,它絕對不是離我們遙遠的別人家的事,很可能就會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或身上。但是聽了我們介紹後,大半喪葬產業人士和普通參觀者的反應卻是「日本才不可能有孤獨死」。而且他們都自信滿滿地認為「我們才不可能孤獨死」。

「孤獨死後留下了多隻寵物貓」的微型模型。房間最裡面還倖存一隻貓。
「孤獨死後留下了多隻寵物貓」的微型模型。房間最裡面還倖存一隻貓。

我覺得很恐懼。因為一直以來我見過的死者,大多也都認為「我肯定沒事」。不能這麼下去了。我該做點什麼...這時我靈機一動,想到了微型模型。我可以重現孤獨死的現場,讓大家認清這種活生生的現實呀。用了微型模型,就不必拘泥于特定死者的房間,可以將多人的特點和共通之處都糅雜在一起,製作一個虛構的房間出來。而且這也是對死者的隱私和對死者家屬的尊重。

「吊死在家的年輕人的孤獨死」微型模型。牆壁上用膠帶留下了最後的遺言。
「吊死在家的年輕人的孤獨死」微型模型。牆壁上用膠帶留下了最後的遺言。

我雖然沒有製作微型模型的經驗,但從房間的框架到具體的傢俱,我也依樣畫葫蘆地拼湊了出來。利用眼影之類的化妝用品,精細地還原了房屋的汙損程度。遇到不會做的東西,我就到視訊投稿網站去參考微型模型作家的視訊。購買與牆壁材質類似的塗料,集齊各種道具,努力將死者的生前故事融入每一個微型模型當中。

多數是12:1的比例,但每個模型的比例尺又略有不同
多數是12:1的比例,但每個模型的比例尺又略有不同

日常交流不足導致發現太晚

第一個模型是「50-60歲的孤獨死」。

「50-60歲的孤獨死」模型
「50-60歲的孤獨死」模型

「50-60歲的孤獨死」模型特寫
「50-60歲的孤獨死」模型特寫

我想通過這個模型傳遞的資訊是「請大家多多保持聯繫」。實際上這個年齡層的人死於孤獨死的情況很多,而且死後過很久才被發現的也是這群人,原因是不論自己還是家人都覺得「還年輕,沒事」。連鄰居很多時候也覺得這類人「還不到猝死的年紀」。他們中很多人即便有人上門也愛裝作沒人在家,長時間不露面,別人也不會意識到出問題了,所以都發現得很晚。其中甚至有死後近半年才被發現的人。

所以我希望鄰里之間能多打招呼,多聊聊天。這就是我想這些模型傳遞的資訊。

第二個模型是「熱休克下的孤獨死」。

「泡澡受熱休克下的孤獨死」的模型
「泡澡受熱休克下的孤獨死」的模型

製作這個模型是想呼籲注意預防熱休克。熱休克刺激多發生在冬天的浴室或洗手間。從溫暖的場所來到走廊或換衣間這類寒冷場所後,受到驟冷刺激,體溫驟降會引發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如果在這種狀態下直接進入澡盆泡澡暖身,就會使血管擴張,血壓驟然下降。血壓波動過大,會增加心臟負擔,造成心梗或腦卒中,就容易直接溺死在澡盆裡。這樣離開人世的死者的房間,我見過不少。

不要讓身體經受驟冷驟熱的溫度差,去走廊的時候要穿拖鞋,在換衣間和洗手間裡放個小型電暖氣都是很重要的。也可以提前打開花灑,用熱水提高浴室內溫度。澡盆裡的水溫也要注意,不要超過40度。此外也希望大家在坐便器上花些功夫,比如加個保暖墊或用加熱馬桶圈之類的。如果能避免熱休克刺激,或許也不會失去寶貴的生命了吧。

第三個模型是「垃圾屋裡的孤獨死」。

作者與「垃圾屋裡的孤獨死」模型
作者與「垃圾屋裡的孤獨死」模型

堆滿垃圾的垃圾屋離我們就更不遙遠了。我想通過模型傳遞的資訊是「也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絕大部分人看了這個模型後會說:「我一向愛乾淨,不會變成這樣。」但住在這種垃圾屋裡的死者也並不是天生就邋遢的人。我們也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讓自己的房間淪為垃圾屋。「離婚」「失戀」「失業」「霸淩」「工作繁忙」「痛失愛人」「痛失寵物」「精神疾病」等,人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喪失活下去的勇氣,很多人就會變得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即便如此,你還敢斷言「我沒問題」嗎?

真正意義的孤獨死只是一小部分

最近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因為遠距辦公或失業賦閑,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也會自己親自整理遺物了。受此影響,我們公司接到的整理遺物的委託變少了,但反過來孤獨死導致的特殊清掃的需求卻增多了。奔赴死因不明的孤獨死現場的頻率也比前一年多了。

死亡何時何地會降臨,我們誰也說不準。周圍有人的話,是可以早發現的,但也不見得就有人守在床頭送終。「結婚了有老伴,肯定沒問題」「有孩子,不會那樣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但有時候這類人也會面臨孤獨死。一直以來,我在第一現場親身經歷過很多孤獨死,很多死者既不是無依無靠,也不是沒結婚、沒有孩子。

「富裕老人的孤獨死」模型
「富裕老人的孤獨死」模型

遭遇親人孤獨死的家屬,有時會被毫無關係的他人的「拋棄了死者」「造成孤獨死」這類無心之言所傷害。但是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了。孤獨死絕不是壞事。在生活慣了的房間裡去世,真要說起來,其實也算是件幸事了。

只不過,「孤獨死」這個說法有問題。只因為用了「孤獨」一詞,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孤單死去的可憐人」。但實際上真正無依無靠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有家人,也有很多朋友,還經常出去旅行。即便是沒有朋友,也能自娛自樂,謳歌人生,有人在去世的幾天前,子女還帶著孫子孫女過來承歡膝下...很多人遠遠談不上「孤獨」,而是過著各自幸福的生活。

所以,對真正孤零零離開人世的人,稱「孤獨死」,是可以理解的,但將在家裡去世的人都歸為「孤獨死」,我感覺還是有些粗暴了。如果把在家裡去世的情況改為「自宅死」,會不會世人的接受度就會有所改變呢?最近,關於孤獨死的新聞報導也多了起來,「孤獨死也可能發生在身邊」「不想因為臨終身邊無人而後悔」——這種的意識也逐漸提高了。或許是因為這種原因,死者從去世到被發現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

「在洗手間裡因熱休克導致的孤獨死」的模型
「在洗手間裡因熱休克導致的孤獨死」的模型

看了這篇文章的你,如果有珍視的親友,如果有想為他們做的事情,希望你不要猶豫,趕緊執行,別等失去了才後悔。然後,如果自己有想做的事情,也希望能趕緊行動起來。死亡會公平地降落在每一個人頭上。希望大家牢記這點,讓自己的每一天都不留遺憾,活出精彩。進行遺物整理工作的時候,我每每都會在心裡許下這樣的願望。

圖片攝影:小島美羽
標題圖片:「整理出很多遺物的孤獨死」的模型

自殺 醫療 微型模型 健康 垃圾屋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孤獨死 熱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