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蘇伊士運河事故,了解全球海運最新情況

財經 政治外交

2021年3月,日本企業正榮汽船旗下一艘世界最大噸位級別的貨櫃輪在埃及蘇伊士運河發生擱淺事故。巨型貨輪堵塞「國際物流要道」長達一週時間,為全球貿易帶來的影響,估值約達4000億日圓。筆者採訪了國際物流問題專家、拓殖大學商學系教授松田琢磨,向他請教了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和美中矛盾衝擊的遠洋海運的最新情況,以及運河相關問題。

松田琢磨 MATSUDA Takuma

拓殖大學商學系教授(國際物流、海運經濟學)。生於1973年。畢業於筑波大學第三學群社會工學類。取得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學術博士(東京工業大學)。曾任公益財團法人日本海事中心研究員,2020年起任現職。隸屬日本海運經濟學會、國際海運經濟學會等單位。

日本過度壓低了運輸費用?

最後,筆者向松田教授請教了海運國家日本面臨的問題。

「即使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受到貨櫃短缺的影響也顯得尤為突出。一個原因在於,受到疫情影響的B2B(企業間交易)貨物品種都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品種。另一個原因是日本貨主支付的運費,和其他國家相比,一直被壓得很低。」

「日本的經濟規模越來越小,現在從亞洲到歐洲、亞洲到美國的航線上,日本的貨櫃貨物運輸量占比還不到5%。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貨櫃短缺的問題,日本根本爭不過支付更高運費的其他國家。具體來說,就是不將貨櫃貨物出口到日本,貨櫃總是回流向可以得到更高運費的中國。」

「由於日本經濟長年停滯,許多貨主為了節約成本,一直在縮減運輸成本。雖然海運公司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為日本貨主運輸貨物,但對海運公司來說,貨櫃船是一個投資巨大的部門,未能避免陷入慢性虧損的境地。早在2018年日本三大海運公司的貨櫃輪部門合併成立ONE(Ocean Network Express)以前,他們就已經將貨櫃輪的航運功能和總部功能從日本轉移到了海外,但即便如此,海運公司還是堅持為運輸日本的貨物貢獻了力量。」

「為了避免日本經濟落後於世界,同時出於安全保障的考慮,我們應該推動民眾達成共識,即承受相應的負擔,以保證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也能確保國內船舶公司可以維持運轉,運送日本的貨物;進而創造一個讓他們有能力與世界各地競爭對手較量的公平競爭環境。」

「換言之,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並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匹配日本作為海運國家的地位。」

標題圖片:在蘇伊士運河發生擱淺事故數日後終於重新浮起的大型貨櫃輪長賜號(美國Maxar Technologies公司衛星圖像,2021年3月29日攝影,埃及,AFP/時事)

關鍵詞

保險費 蘇伊士運河 海運 運河 船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