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蘇伊士運河事故,了解全球海運最新情況

財經 政治外交

齊藤勝久 [作者簡介]

2021年3月,日本企業正榮汽船旗下一艘世界最大噸位級別的貨櫃輪在埃及蘇伊士運河發生擱淺事故。巨型貨輪堵塞「國際物流要道」長達一週時間,為全球貿易帶來的影響,估值約達4000億日圓。筆者採訪了國際物流問題專家、拓殖大學商學系教授松田琢磨,向他請教了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和美中矛盾衝擊的遠洋海運的最新情況,以及運河相關問題。

松田琢磨 MATSUDA Takuma

拓殖大學商學系教授(國際物流、海運經濟學)。生於1973年。畢業於筑波大學第三學群社會工學類。取得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學術博士(東京工業大學)。曾任公益財團法人日本海事中心研究員,2020年起任現職。隸屬日本海運經濟學會、國際海運經濟學會等單位。

國際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

此次事故讓人們重新認識到運河的重要性。松田教授表示,運河的最大作用是開闢捷徑,「蘇伊士運河在連接歐亞兩大洲的這一點上,佔據了獨一無二的地位」。

從印度洋西北部的阿拉伯海到英國倫敦,如果選擇經由蘇伊士運河的航線,那麼相較於繞行非洲好望角的航線,航行距離大約可縮短一半,也就是8900公里,由此航行時間縮短了約一周,燃料成本也可節省大約一半。並且,由蘇伊士運河通過地中海的航線,沿途有許多港口可供船隻停靠裝卸貨物,所以選擇這條航線的船隻很多。蘇伊士運河也因此成為世界的交通要道。

蘇伊士運河開通於1869年,後來經過多次擴建,除了部分巨型油輪和散貨船(未經捆紮的穀物、礦石、水泥等直接裝入船艙進行運輸的貨船)外,世界上幾乎所有船舶都可以在這裡通航。不過,也有人分析認為,船體龐大的長賜號要通過運河十分勉強,這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一個原因。

從南側的紅海上空俯瞰蘇伊士運河,可以看到擱淺在運河上的大型集裝箱貨輪長賜號。大量船隻在海上等待恢復通航(2021年3月27日攝影,埃及,AFP/時事)
從南側的紅海上空俯瞰蘇伊士運河,可以看到擱淺在運河上的大型貨櫃輪長賜號。大量船隻在海上等待恢復通航(2021年3月27日攝影,埃及,AFP/時事)

蘇伊士運河全長193公里,通行費因船而異,據松田教授推測,此次長賜號的通行費為「5000萬到6000萬日圓」。

另一方面,由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面存在水位差,所以全長80公里的巴拿馬運河採用的是水閘提升式結構,不同於蘇伊士運河的海平式結構。同時,巴拿馬運河可以通航的船隻噸位有限,長賜號那樣的超大型貨輪無法通過。因此,如果要從亞洲前往北美東岸,選擇蘇伊士運河的船隻也不在少數。

俄羅斯推銷的「北冰洋航線」

像此次事故這樣,如果蘇伊士運河通航受阻,應該如何是好?各國和各家海運公司急需研究相關風險對策。

松田教授介紹說:「如果是船舶燃料價格低廉的時期,即使繞一下非洲好望角也並非不可。此外,近年來從亞洲運送貨物到歐洲,有些貨櫃公司還會採用鐵路運輸。送到北美東岸的貨物,也可以選擇不通過巴拿馬運河,直接在西海岸卸貨。」

另外,作為替代方案,俄羅斯一直在積極推銷第三條通道,即「北冰洋航線」。據稱,如果目的地是倫敦等地,那麼選擇經由俄羅斯沿岸北冰洋的這條航線,可以比蘇伊士運河航線縮短約60%的距離。雖然目前只能在海冰融化的季節通航,但俄羅斯正在積極建造破冰船,以實現冬季通航。

關於北冰洋航線,松田教授做了如下分析。

「如果不能全年通航,航線運營就會比較困難。而且,即使在俄羅斯破冰船護送下通行,也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現在還面臨不少問題,比如護送船隻的預約、護送費用要在通過後才能確定,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前往歐洲的貨櫃輪到底能不能順利通行是要打一個問號的。再者,北冰洋航線不同於蘇伊士運河航線,中途沒有可以停靠的地方,所以成本上不合算。因此,從現階段來看,它還很難成為一條固定的新航線。」

下一頁: 日本過度壓低了運輸費用?

關鍵詞

保險費 蘇伊士運河 海運 運河 船運

齊藤勝久SAITŌ Katsuhisa簡介與署名文章

媒體人。1951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經系。曾在讀賣新聞社會部擔任司法記者,1986年至1989年期間負責宮內廳相關新聞報導,對「昭和時代的最後日子」和平成年代的開啟進行了採訪報導。在醫療部也擔任過採訪編輯工作。2016年夏成為自由記者。2018年5月開始在nippon.com上分6次連載「傳奇間諜佐爾格」。同年9月開始「聚焦兩次新天皇即位」的長期連載。多年來一直從事近現代史相關話題的採訪和寫作活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