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非必要亦不急需」?疫情引發對日本美術館「特殊性」及其存在價值的思考

文化

板倉君枝(nippon.com) [作者簡介]

受到疫情的文化藝術從業人員正在探索今後該如何開展活動。被迫停止開放或展覽延期的美術館,也在摸索傳遞資訊的各種可能性。此次,我們就美術館的現狀與未來,採訪了由全國約400家美術館組成的「全國美術館協會」會長、多摩美術大學校長建畠哲。

建畠哲 TATEHATA Akira

美術評論家、詩人、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館長、多摩美術大學校長。研究方向為近現代美術。1947年生於京都市,1972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法國文學專業。歷任國立國際美術館館長、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校長等職。曾擔任1990年和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主管、「橫濱三年展2001」藝術總監、「愛知三年展2010」藝術導演等工作,組織過多次國際美術展,並參與了多項亞洲近現代美術策劃工作。主要著作有詩集《空白的賽跑人》(1991年)、《無問之答:前衛藝術作品與雕刻》(1998年)、《未完的過去:繪畫與現代主義》(2000年)。詩集《零度之犬》(2004年)獲高見順獎,《死語課》(2013年)獲荻原朔太郎獎。2013年起,擔任一般社團法人全國美術館協會會長。

觀眾缺席的展覽

從日本政府於2020年4月7日首次發佈緊急狀態宣言至解除宣言的約兩個月內,日本全國幾乎所有的美術館都暫停了開放。第二次發佈緊急狀態宣言後,大部分美術館都在採取諸如確保安全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堅持開館迎客,同時摸索著今後展覽會的舉辦方式。

建畠哲稱,去年的緊急狀態宣言期間,自己深刻領會到了沒有觀眾參與的美術館是多麼沉悶而無益。

「一些展覽在疫情蔓延導致的閉館之前就已開始,後來在閉館期間展期結束。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在我擔任館長的縣立埼玉近代美術館,當時正在舉辦油畫家森田恒友的現代水墨畫展覽。那時,雖然因緊急狀態宣言而無法對外開放,但展品也必須進行定時替換。因為水墨畫嬌貴易損,在燈光照射下會很快褪色,所以展出一段時間後,需要定期替換其他作品。在不確定美術館何時可以重新開放的情況下,展品替換作業可謂是一種徒勞之舉。無論多麼優秀的展覽,如果不能向大眾開放,那麼連報紙都不會提供版面對其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再次感受到一個理所應當的事情,即只有被廣大觀眾觀賞,展覽才能成立。」

「當我們採取嚴防『三密(密閉空間、密集人群和密切接觸——譯注)』等安全措施,以預約制的形式,重新開放美術館後,許多觀眾都表示,總算放了心,可以來美術館了。我因此發現,參觀者不僅是為了欣賞畫作而來,他們還將美術館當做了一個治癒的空間,真是太令人高興了。」

摸索線上展覽

第一次緊急狀態宣言發佈後,被迫長期閉館的許多美術館開始嘗試在網上公開展品。

「參觀展覽也是對美術館空間的一種體驗。在被迫臨時閉館期間,包括森美術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在內的許多美術館,都嘗試通過類似谷歌街景視圖的方式,向公眾提供可以多角度欣賞畫作的類比體驗服務。但是,也有人表示,雖然這種形式一開始讓人感到新鮮,但反而妨礙了觀展體驗。為此,各家美術館還在摸索其他獨具線上觀展特色的方法。比如,點擊某幅作品,就可以聽到創作者的採訪,或者可以讀到一些補充資訊,和其他未出展作品進行比較等。」

建畠哲表示,即使新冠疫情結束後,美術館應該也會繼續利用網路,進一步充實展覽資訊。

「比如,美術館開展的活動中,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基地的活動)。其中的一個環節,便是開設製作體驗研習會。這也可以通過組合線上製作體驗和舉辦線下講座來實現。比如,多摩美術大學舉辦的課程就給我們提供了參考經驗。多摩美術大學讓那些因疫情而無法來日的留學生,利用當地的素材,在自己房間的桌子上進行作品製作;之後將製作過程和作品通過視頻等形式上傳網路,然後進行相互點評。這種方法應該也可以運用到美術館的教育活動之中。」

下一頁: 以吸引大量觀眾為前提的「大型展覽」

關鍵詞

藝術 文化政策 冠狀禍 美術館

板倉君枝(nippon.com)ITAKURA Kimie簡介與署名文章

曾供職於出版社、報社,現為nippon.com編輯部在職作者和編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