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非必要亦不急需」?疫情引發對日本美術館「特殊性」及其存在價值的思考

文化

受到疫情的文化藝術從業人員正在探索今後該如何開展活動。被迫停止開放或展覽延期的美術館,也在摸索傳遞資訊的各種可能性。此次,我們就美術館的現狀與未來,採訪了由全國約400家美術館組成的「全國美術館協會」會長、多摩美術大學校長建畠哲。

建畠哲 TATEHATA Akira

美術評論家、詩人、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館長、多摩美術大學校長。研究方向為近現代美術。1947年生於京都市,1972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法國文學專業。歷任國立國際美術館館長、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校長等職。曾擔任1990年和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主管、「橫濱三年展2001」藝術總監、「愛知三年展2010」藝術導演等工作,組織過多次國際美術展,並參與了多項亞洲近現代美術策劃工作。主要著作有詩集《空白的賽跑人》(1991年)、《無問之答:前衛藝術作品與雕刻》(1998年)、《未完的過去:繪畫與現代主義》(2000年)。詩集《零度之犬》(2004年)獲高見順獎,《死語課》(2013年)獲荻原朔太郎獎。2013年起,擔任一般社團法人全國美術館協會會長。

觀眾缺席的展覽

從日本政府於2020年4月7日首次發佈緊急狀態宣言至解除宣言的約兩個月內,日本全國幾乎所有的美術館都暫停了開放。第二次發佈緊急狀態宣言後,大部分美術館都在採取諸如確保安全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堅持開館迎客,同時摸索著今後展覽會的舉辦方式。

建畠哲稱,去年的緊急狀態宣言期間,自己深刻領會到了沒有觀眾參與的美術館是多麼沉悶而無益。

「一些展覽在疫情蔓延導致的閉館之前就已開始,後來在閉館期間展期結束。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在我擔任館長的縣立埼玉近代美術館,當時正在舉辦油畫家森田恒友的現代水墨畫展覽。那時,雖然因緊急狀態宣言而無法對外開放,但展品也必須進行定時替換。因為水墨畫嬌貴易損,在燈光照射下會很快褪色,所以展出一段時間後,需要定期替換其他作品。在不確定美術館何時可以重新開放的情況下,展品替換作業可謂是一種徒勞之舉。無論多麼優秀的展覽,如果不能向大眾開放,那麼連報紙都不會提供版面對其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再次感受到一個理所應當的事情,即只有被廣大觀眾觀賞,展覽才能成立。」

「當我們採取嚴防『三密(密閉空間、密集人群和密切接觸——譯注)』等安全措施,以預約制的形式,重新開放美術館後,許多觀眾都表示,總算放了心,可以來美術館了。我因此發現,參觀者不僅是為了欣賞畫作而來,他們還將美術館當做了一個治癒的空間,真是太令人高興了。」

摸索線上展覽

第一次緊急狀態宣言發佈後,被迫長期閉館的許多美術館開始嘗試在網上公開展品。

「參觀展覽也是對美術館空間的一種體驗。在被迫臨時閉館期間,包括森美術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在內的許多美術館,都嘗試通過類似谷歌街景視圖的方式,向公眾提供可以多角度欣賞畫作的類比體驗服務。但是,也有人表示,雖然這種形式一開始讓人感到新鮮,但反而妨礙了觀展體驗。為此,各家美術館還在摸索其他獨具線上觀展特色的方法。比如,點擊某幅作品,就可以聽到創作者的採訪,或者可以讀到一些補充資訊,和其他未出展作品進行比較等。」

建畠哲表示,即使新冠疫情結束後,美術館應該也會繼續利用網路,進一步充實展覽資訊。

「比如,美術館開展的活動中,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基地的活動)。其中的一個環節,便是開設製作體驗研習會。這也可以通過組合線上製作體驗和舉辦線下講座來實現。比如,多摩美術大學舉辦的課程就給我們提供了參考經驗。多摩美術大學讓那些因疫情而無法來日的留學生,利用當地的素材,在自己房間的桌子上進行作品製作;之後將製作過程和作品通過視頻等形式上傳網路,然後進行相互點評。這種方法應該也可以運用到美術館的教育活動之中。」

以吸引大量觀眾為前提的「大型展覽」

建畠哲指出,日本的美術館有一個其他國家沒有的特性,那就是美術館與報社、電視臺等大眾媒體共同舉辦「大型展覽」。它們往往都是以梵谷、畢卡索等世界知名藝術家的作品為看點,有望吸引大量觀眾的展覽。

「美術館和媒體共同舉辦,這對雙方都有好處。媒體提供廣告宣傳、目錄編排、與海外協商等所需的人才與經費;美術館則負責展覽場所,提供與策展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樣的合作一般都可期待巨大的利益回報。但是,可以收穫這種共同主辦好處的,僅限於東京等大城市的主要美術館。縣立美術館等,幾乎就沒有這樣共同舉辦的機會。」

但是,這種歷來的模式被疫情打破了。因為要採取「三密對策」,所以無法動員大量觀眾前來觀展;和海外美術館之間的交流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術館回歸了它的原本面貌。疫情給了我們一個大好機會,去重新思考如何吸引觀眾,回饋社會以及它作為觀光資源的價值。」

關於「一流美術館」的爭論

在疫情發生之前,圍繞日本政府有關美術館方新的存在方式的構想,引發了一些爭論。

謀求「觀光立國」的第二次安倍政權致力於推行入境旅遊政策,吸引海外遊客。至疫情爆發前的約8年間,訪日外國遊客人數增加了約4倍,「建畠哲回憶稱,外國遊客成了參觀美術館的主力軍。」當然,美術館成為一種觀光資源,這是應該大力歡迎的。但是,對美術館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

建畠哲還提及了2018年日本政府提出的「一流美術館」構想。該構想指出,日本美術館的財政來源和運營基礎脆弱,主張修改捐贈稅法制度,構建一個運行框架,讓優秀的美術作品集中收藏於指定的「一流美術館」,以期這些美術館能夠收集一批具有較高價值的藏品,同時促進藝術品市場的活化,進而助力擴大入境遊規模。

「這一構想在美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全國美術館協會發出抗議聲明,表示『美術館不應直接參與市場活動』。」

之所以發佈這份抗議聲明,是因為作為「非營利社會教育機構」的美術館,其原本的職責是根據各自的收藏方針,「系統性地收集藏品,並使其能以良好的保存狀態流傳後世」,應該和那種投資目的的藏品收集之間「劃清界限」。

最終,這一構想未被收入安倍經濟成長戰略之中,現階段也沒有付諸實施的動向。

希望以策展實力,一決勝負

「一流美術館」構想雖然在方向性上受到了批判,但關於美術館財政基礎和組織結構薄弱的問題,在美術界也是長期以來的共識。依靠大型媒體的人脈和資金共同舉辦展覽,可以彌補美術館的上述弱點。但另一方面,建畠哲指出,這也給策展帶來了束縛。

「這樣做的結果,是策劃都集中在了大型展覽上。聯合辦展可以讓觀眾有機會經常欣賞到梵谷或畢卡索等大家的作品,這無疑是件好事,但卻忽視了對具有創新性的策劃或知名度相對較低的畫家的支持。」

在歐美國家,幾乎不存在美術館和媒體共同辦展的情況。因為他們可以通過豐厚的行政補貼、支持者的捐贈、贊助費等來支撐展覽的運營。捐贈也被列入所得稅或遺產稅的扣除對象中。比如美國,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內,大部分美術館都由民間財團負責運營,除了門票和經營收益之外,捐贈也是其運營資金的一大支柱。

「這種美國模式是否最佳即便還有待驗證,但日本應該在捐贈方面進一步完善稅法優惠政策。為了能夠舉辦更多不受盈虧左右、憑藉策展實力來取勝的展覽會,需要構建一套運營體制,通過企業或個人捐贈來彌補財政赤字。探索眾籌的可能性也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

疫情之下,對藝術家的救助

由於疫情而不得不閉館的公立美術館年度支出減少,由此避免了往往因舉辦展覽會而造成的財務危機,這令人頗感諷刺意味。建畠哲指出,現在受到經濟影響最大的是民營畫廊和年輕的藝術家們。

「作為救濟措施,2020年7月,日本文化廳和全國美術館協會通過協商,與(一般社團法人)日本美術家聯盟聯手成立了藝術家認證團體。藝術家們可以通過這個團體,申報自己所受到的經濟損失,比如『畫了作品,卻無法開辦個展』等,然後從文化廳獲取補貼。」

為了應對疫情,日本政府在追加預算中,作為「緊急支援文化藝術活動的綜合方案」,撥出了509億日圓的專款,由文化廳實施「文化藝術活動的持續支援專案」,對藝術家們的補貼便由此處支付。據稱,這是在以舞臺藝術相關人員為中心組成的團體「日本藝能表演家團體協議會」(藝團協)的推動下得以實現的,美術領域原本並不在支援對象名單內,是在最後關頭才被補加進去的。

「也就是說,如果一線的藝術家們不發聲呼籲,國家就不會採取行動。而且,現代美術晦澀難懂,容易讓大多數人對其敬而遠之。或許這也是大家難以認識到應該對這些美術家進行支援的一個原因。我認為,美術館的使命之一,便是對公眾進行當代美術的普及教育。」

最終,因藝術家認證手續繁瑣複雜,令補貼的發放工作進展緩慢。和歐美相比,日本對藝術家的支援落後一步。但建畠哲表示,搭建起了支援體系,現在還在商討如何向美術館和音樂廳等文化設施提供直接援助,這讓人看到了希望。

作為「緩慢的市民革命」之場所

建畠哲認為,美術館作為一個社區媒體,應該進一步傳播各種資訊。

「美術館若得不到市民社會的支持,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一般來說,在未不曾經歷過市民革命的日本,大眾的市民意識比較薄弱。因為美術館用的是大家的稅金,所以希望民眾能夠有一種權利意識,把美術館當作自己的東西。我認為,美術館作為『緩慢的市民革命的場所』,具有培養市民意識的職責。」

「讓觀眾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是美術館的最大使命,但博物館教育也很重要,同時,美術館也可以成為演講會、研討會、音樂會的場所。美術館這個空間本身就是傳遞資訊的媒介,具有各種可能性。比如,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將館內作為移動的舞臺,展廳整合其中,形成一部與美術館融為一體的戲劇等。即便美術館不再側重舉辦大型展覽,也希望能夠成為社區的核心媒體,傳遞各種資訊。」

即便是在疫情結束以後,美術館大概也會繼續利用網路優勢來傳遞資訊。另一方面,這或許還會讓人重新意識到那種只有在美術館裡直接觀賞作品才能體會到的感受。「線上虛擬展覽的推進,可能還會激發出人們欣賞實物之美的需求。」

世界各地的美術館都在探索著今後的出路。有報導稱,許多歐美的主要美術館因封城而長期閉館,正面臨著嚴重的經營危機,並開始採取裁員等措施。建畠哲認為,雖然日本的美術館也是問題堆積如山,但美術館今後依然還會繼續被社會所需要,且擔負有其應盡的職責。

標題圖片:截至2月末,千葉市美術館舉辦了數字博物館「Digital浮世繪」展覽。該展通過高清數位技術重現了館內收藏的5件浮世繪作品,參觀者可以享受非接觸式的藝術體驗。該美術館還在東京的兩家設施進行了線上展出, 2021年1月22日,千葉市美術館(時事)

藝術 文化政策 冠狀禍 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