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1300年的恩情:日中臺團隊復原東大寺佛像

文化 國際交流 藝術

為了重現1300年前的鮮豔色彩,東京藝術大學正在完全復原奈良時代的佛像。這個項目是由「遷都君」(奈良縣的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吉祥物——譯注)的設計者藪內佐鬥司教授帶領的研究室負責的,成員包括日本、中國和臺灣的學生以及技術人員。中國在佛像技法材料的研究方面比較落後,但近年來保存修復的需求日益成長。現在已經輪到日本利用自己的修復技術回報這份綿延1300年之久的恩情了。

絲綢之路文明鼎盛期的作品

我們回報這份恩情的象徵性活動是2020年開展的「東大寺法華堂執金剛神完全復原項目」。這尊佛像是東大寺創建(728年)之前建造的,據傳為該寺初代「別當」(日本佛寺內的掌管一山寺務的職官,始於奈良朝——譯注)良弁僧正的念持佛,是最靈驗的泥塑神像。收納在法華堂主佛不空羂索觀音(以聖網救濟眾生的觀世音菩薩——譯注)背面的佛龕中,每年只開放一天,是一尊秘藏佛像,因此包括色彩在內保存狀況良好。

留下絲綢之路文明印記的上彩工作的場景(攝影:川本聖哉)
留下絲綢之路文明印記的上彩工作的場景(攝影:川本聖哉)

從鎧甲的樣式等方面來看,可以認為這尊佛像塑造的是伊朗系粟特人武將的形象。而且塑像以非常寫實的手法表現出富於立體感的狂傲神態,通過這一造型我們可以推測出這尊塑像可能並非出自唐代佛像工匠(中國人)之手。正倉院寶物被譽為絲綢之路工藝品的鼎盛之作,與此相同,與這尊佛像相媲美的同時代的佛像在中國已經絕跡,因此可以認為這尊塑像代表了絲綢之路文明圈泥塑作品的巔峰。

日本不產而從中國購買來的礦物顏料(攝影:川本聖哉)
日本不產而從中國購買來的礦物顏料(攝影:川本聖哉)

當然,雖說保存狀況良好,但這尊塑像已歷經1300年歲月的洗禮,有的地方褪色明顯,很多地方難以復原。大約10年前,我們的研究室有幸受東大寺的委託對這尊塑像開展了綜合性科學調查,2019年修完博士課程的重松優志利用當時的資料,完美地複製出一尊泥塑像。研究室的上色人員組成了專案小組,使這尊塑像再現了造像之初絢麗奪目的色彩。上色方法採用的是從絲綢之路傳入、源於伊朗和土耳其的繧繝彩色法(不使用混合色,而是像紡織品或瓷磚那樣分層次表現色彩的濃淡變化)。在古代,使用價格昂貴的礦物或寶石研磨而成的顏料是財富和實力的象徵。以得到這尊塑像的聖武天皇(701-756年)為首,歷代天皇在日本的國家建設中受到了多麼大的鼓舞啊!

臉部表情的刻畫在人像複製中非常重要。上彩是最後一步,因此難度更大。在立體像上彩之前,飯沼講師先在平面上參考手頭的資料嘗試表現塑像的表情(攝影:川本聖哉)
臉部表情的刻畫在人像複製中非常重要。上彩是最後一步,因此難度更大。在立體像上彩之前,飯沼講師先在平面上參考手頭的資料嘗試表現塑像的表情(攝影:川本聖哉)

最終,在上彩主任飯沼春子講師的指導下,日本籍工作人員和留學生們將一尊光彩奪目、色彩繽紛的西域神將像呈現在我們眼前。從大家齊心協力製作神像的身姿中,我似乎看到了1300年前平城京充滿國際色彩的佛像工坊的幻影。這尊神像明年春天將被奈良的東大寺收藏。近期即將對公眾開放,讓我們翹首以待吧。

後排左起:小島久典助教、藪內佐鬥司教授、助手山田亞紀、畫家張彬文。前排左起:飯沼春子講師、重松優志(攝影:川本聖哉)
後排左起:小島久典助教、藪內佐鬥司教授、助手山田亞紀、畫家張彬文。前排左起:飯沼春子講師、重松優志(攝影:川本聖哉)

標題圖片:為執金剛神立像著色的張彬文(攝影:川本聖哉)

關鍵詞

中國 東大寺 臺灣 東京藝術大學 佛教 修復師 佛像 修復 絲綢之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