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1300年的恩情:日中臺團隊復原東大寺佛像

文化 國際交流 藝術

藪內佐鬥司 [作者簡介]

為了重現1300年前的鮮豔色彩,東京藝術大學正在完全復原奈良時代的佛像。這個項目是由「遷都君」(奈良縣的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吉祥物——譯注)的設計者藪內佐鬥司教授帶領的研究室負責的,成員包括日本、中國和臺灣的學生以及技術人員。中國在佛像技法材料的研究方面比較落後,但近年來保存修復的需求日益成長。現在已經輪到日本利用自己的修復技術回報這份綿延1300年之久的恩情了。

天平時代的泥塑造型

佛像雕塑自6世紀傳入日本以來,木雕像占九成。不過僅就8世紀的天平時代(729-749年)而言,當時幾乎沒有木雕像問世,而是以金銅像、幹漆像和泥塑像為主。這是因為當時的朝廷擺脫了朝鮮半島的影響,意圖將唐朝文化原封不動地移植到了日本。乾漆像和泥塑像採用的是唐代中國南部地區最流行的令當時日本仰慕的技法。

繧繝彩色。將深淺不同的顏色分為幾個層次,深色不是直接塗在白色的素胎上,而是用同一種顏色由淺到深依次上色,比如在深藍色下面隱藏著「略深的藍色」「普通藍色」「略淺的藍色」「非常淺的藍色」等多層顏色。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塗最底層「非常淺的藍色」(圖片:小島久典(藝大))
繧繝彩色。將深淺不同的顏色分為幾個層次,深色不是直接塗在白色的素胎上,而是用同一種顏色由淺到深依次上色,比如在深藍色下面隱藏著「略深的藍色」「普通藍色」「略淺的藍色」「非常淺的藍色」等多層顏色。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塗最底層「非常淺的藍色」(圖片:小島久典(藝大))

漆文化是由多水多樹的中國南部濕潤的長江文化的產物。而泥塑造型這種雕塑技法和土牆的建造方法是一樣的。豎起一根木頭芯柱,在上面纏繞上草繩,按照糙泥、中泥和細泥的順序堆積成型。適用於這一技法的富含有機物的粘土可從水田中獲取,因此與江南的稻作文化密不可分。用粘土塑造出形體後,塗上灰漿或漆,使其具有耐水性,然後將礦物顏料用動物膠溶合,以之施上鮮豔的色彩。這與以青銅造型的西方雕塑不同,泥塑像是一次成型的,可謂泥土文明的產物。但是,無論做多少層防水層,顯然在日本這個多雨、地震頻發的國家,泥塑像都是很難保存的。因此,平安時代(794-1185年)後泥塑像的製作急劇衰退,此後日本新造的佛像就只有木雕佛像了。

右前方為泥塑像,左後方為再現原像的乾漆像。重松優志根據特聘教授山田修的復原CG資料復原了兩座塑像(攝影:川本聖哉)
右前方為泥塑像,左後方為再現原像的乾漆像。重松優志根據特聘教授山田修的復原CG資料復原了兩座塑像(攝影:川本聖哉)

下一頁: 研究室的半數成員為來自中國和臺灣的留學生

關鍵詞

中國 東大寺 臺灣 東京藝術大學 佛教 修復師 佛像 修復 絲綢之路

藪內佐鬥司YABUUCHI Sat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生於1953年。雕刻家、東京藝術大學副校長、該校研究生院教授(專業為文化遺產保存學)。在年輕時從事的佛像古典技法研究與修復的經驗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獨特技法,創作出表現佛教世界觀和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大量雕塑作品。在東京藝術大學從事佛像研究以及多項修復工作。在2010年奈良舉辦的「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中,因創作了官方吉祥物「遷都君」而聞名。 http://uwamuki.com/ http://www.tokyogeidai-hozon.com http://www.facebook.com/uwamuki1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