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1300年的恩情:日中臺團隊復原東大寺佛像

文化 國際交流 藝術

藪內佐鬥司 [作者簡介]

為了重現1300年前的鮮豔色彩,東京藝術大學正在完全復原奈良時代的佛像。這個項目是由「遷都君」(奈良縣的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吉祥物——譯注)的設計者藪內佐鬥司教授帶領的研究室負責的,成員包括日本、中國和臺灣的學生以及技術人員。中國在佛像技法材料的研究方面比較落後,但近年來保存修復的需求日益成長。現在已經輪到日本利用自己的修復技術回報這份綿延1300年之久的恩情了。

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

回溯歷代中國王朝,從西域傳入的佛教一直在繁榮鼎盛期和滅佛浩劫期之間幾番起落沉浮。最後一次徹底廢除佛教的政策出現在文革時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國城市開發進程加速,大量佛教文化遺產被發掘出來。這些文化遺產是埋藏於大地而得以保留下來的,被稱為出土文物(行話叫「土中古」)。

在修復掩埋在戈壁沙漠的敦煌壁畫的過程中,東京藝術大學原校長平山郁夫先生曾為修復設施和人才的籌備多方奔走,這些資源如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雕塑文物的古典技法研究和修復技術方面,卻遇到了缺乏經驗和人才的嚴峻問題。

而位於東亞邊緣的島國日本,則精心保存並傳承了渡海而來的外來文明,同時還將其發展演變為日本文化。文物的保存和修復成為不同時代匠人肩負的歷史重任。

攻讀塑像製作博士課程(2019年度)的重松優志(圖片:小島久典(藝大))
攻讀塑像製作博士課程(2019年度)的重松優志(圖片:小島久典(藝大))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當年(1868年)就頒佈了「神佛分離令」,此後「滅佛毀寺」運動席捲全國。神佛分離政策瓦解了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神佛習合」(神道和佛教合一——譯注)之風,迫使神道和佛教在宗教上徹底分離,然而明治新政府絲毫也沒有廢除佛教的意圖。而且這一政策僅實施了3年便進行了調整,此後開始實施將佛教文化遺產作為日本人的文化認同加以保護的政策。得益於這一歷史背景,日本自佛教傳入以來的1500年間,幾乎所有時代的傳世文物(代代相傳的古董,行話叫「傳古」或 「傳世古」)都延綿不斷傳襲了下來,種類豐富多彩,而且由此誕生的技術也傳承至今。這樣的國家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此外,為了在近代教育體系中培育這方面的人才,1887年岡倉天心創辦了東京美術學校,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屬的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的前身。

下一頁: 天平時代的泥塑造型

關鍵詞

中國 東大寺 臺灣 東京藝術大學 佛教 修復師 佛像 修復 絲綢之路

藪內佐鬥司YABUUCHI Sat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生於1953年。雕刻家、東京藝術大學副校長、該校研究生院教授(專業為文化遺產保存學)。在年輕時從事的佛像古典技法研究與修復的經驗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獨特技法,創作出表現佛教世界觀和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大量雕塑作品。在東京藝術大學從事佛像研究以及多項修復工作。在2010年奈良舉辦的「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中,因創作了官方吉祥物「遷都君」而聞名。 http://uwamuki.com/ http://www.tokyogeidai-hozon.com http://www.facebook.com/uwamuki1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