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化、深化的BL文化:從《風與木之詩》到《昨日的美食》,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嗎?

社會 文化 書訊 社會性別・LGBTQ 漫畫

板倉君枝(nippon.com) [作者簡介]

BL(Boy’s love)是以男性之間的戀愛為主題,對象讀者為女性的漫畫、小說類別。BL題材如今已經廣泛出現在連續劇、動畫、電玩等媒體內容上,在廣納性少數族群(LGBT)上,是否具有促進現實社會變化的影響力呢?筆者採訪熟知BL文化變遷的漫畫研究家藤本由香里並整理成文。

藤本由香里 FUJIMOTO Yukari

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院教授。專業領域是漫畫文化論、性別與象徵。到2007年為止,任職筑摩書房編輯,同時以漫畫、性傾向為中心,進行評論工作。著有《何處為家?》(朝日文庫,2008年)、《BL教科書》(共著/有斐閣,2020年)等書。

「Yaoi爭論」=與現實同志的鴻溝

藤本指出,日本和臺灣、泰國不同,現實中的男同志和BL等創作是完全分開的,人們並不會因此支援現實社會中的同志,或是做些對他們有助益的事情。

1990年代前半,在女性主義的迷你漫畫雜誌上,發生了一場「Yaoi爭論」。開端是一則投稿內容表示:Yaoi、BL藉由「玩弄」「我們男同志」的性愛,把男同性戀當成玩具。還把男同志化為奇幻故事,強迫推銷這種美的規範。

《BL進化論 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太田出版,2015年)。封面插畫由出版許多BL漫畫的中村明日美子所繪
《BL進化論 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太田出版,2015年)。封面插畫由出版許多BL漫畫的中村明日美子所繪

「在少年愛和《JUNE》的時代之前,腐女和現實中的男同志之間,還有一條很細的連結。《JUNE》和同志雜誌《SABU》是由同一間出版社發行,《SABU》的總編後來成了《JUNE》的第一任總編。這名在「Yaoi爭論」中批評BL的男性表示,他在孩提時期以為世上只有自己是同志,但看過《風與木之詩》等男性間的戀愛作品後,獲得了救贖。然而Yaoi原本就是漫畫或動畫的衍生作,一旦將作品搬到Yaoi二次創作,內容都是為了取悅腐女們的幻想故事,很明顯對現實中的男同志沒興趣。我想這名男性的批判就是源自這樣的背景吧。」

「Yaoi爭論」也因此慢慢成為BL作者和讀者們重新審視表達方式的契機。就如溝口彰子在《BL進化論》中指出的,2000年以後,陸續出現許多才華洋溢的作家,用BL畫出男性間複雜、纖細的關係性,設定也漸趨多樣化。

「BL於是產生進化,從被社會規範束縛的男女關係當中脫離,變成能描繪全新關係性、有無限可能的領域。甚至可說BL獲得了多樣化和淬鍊。另外,從政府、媒體藉著東京奧運的機會,主導推廣包含LGBT族群的「多樣性&包容」,可以看到社會的氣氛已經慢慢改變。」

下一頁: 解除「一般」這個詛咒的「失落環節」

關鍵詞

漫畫 動畫 同性戀 LGBT

板倉君枝(nippon.com)ITAKURA Kimie簡介與署名文章

曾供職於出版社、報社,現為nippon.com編輯部在職作者和編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