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化、深化的BL文化:從《風與木之詩》到《昨日的美食》,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嗎?

社會 文化 書訊 社會性別・LGBTQ 漫畫

BL(Boy’s love)是以男性之間的戀愛為主題,對象讀者為女性的漫畫、小說類別。BL題材如今已經廣泛出現在連續劇、動畫、電玩等媒體內容上,在廣納性少數族群(LGBT)上,是否具有促進現實社會變化的影響力呢?筆者採訪熟知BL文化變遷的漫畫研究家藤本由香里並整理成文。

藤本由香里 FUJIMOTO Yukari

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院教授。專業領域是漫畫文化論、性別與象徵。到2007年為止,任職筑摩書房編輯,同時以漫畫、性傾向為中心,進行評論工作。著有《何處為家?》(朝日文庫,2008年)、《BL教科書》(共著/有斐閣,2020年)等書。

最近全世界越來越多人迷上泰國BL連續劇。其中,述說兩個男性大學生戀愛的連續劇《2gether》,已上傳到YouTube官方頻道,並附上英文字幕,引發話題,在推特創下世界趨勢話題第一名的紀錄。日本的影音串流服務和衛星頻道也引進了包含《2gether》的眾多泰國BL連續劇,蔚為風潮。

BL是漫畫、動畫文化的一環,從日本傳到國外。根據研究少女漫畫和性別問題的藤本由香里所述,以BL真人劇受到關注的泰國為首,中國、臺灣、韓國等亞洲各國的BL文化,與現實LGBT族群在社會當中的狀況,複雜地交錯在一起,產生獨特的變化和發展。那麼在「BL發祥地」日本,BL是如何產生?又是怎麼與時代的潮流共同變化至今的呢?

「少年愛」=竹宮惠子,萩尾望都等人的「革命」

藤本小姐表示:「廣義的BL,是指1970年代少女漫畫中描繪的「少年愛」作品。也就是大部分描繪少年之間的穩固情誼與性愛的作品。」

「其實日本的少女漫畫,直到60年代後半,主要都由男性作家執筆。但60年代後半,戰後出生的女性作家開始活躍。換言之,是由一群與讀者年齡相近的女性作家,畫出自己想看的作品。以少年愛為主題的作品因此誕生。從前少女漫畫的主角都是女孩子,但無論怎麼做,劇情就是會被女性身處的社會立場束縛。但如果是以少年當主角,就能更自由地畫出主體,也能大膽跨進性愛題材。這是一個新發現,也是一個挑戰。身為讀者的少女們,也大大歡迎這種描寫男性間的情誼及愛的作品。」

昭和24年=1949年前後出生的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等作家,催生出「少年愛」作品,被稱作「花之24年組」。她們追求新式漫畫,想在社會上掀起一場波瀾。70年代時,竹宮惠子畫出《雪、星、天使》(爾後改為《陽光灑落處》),之後在自傳《少年名為吉爾伯》中,說出她的決心:「我要用少女漫畫來掀起革命!」

《少年名為吉爾伯》(小學館文庫,2019年)
《少年名為吉爾伯》(小學館文庫,2019年)

另一方面,萩尾望都在1972年時,開始連載《波族傳奇》。故事講述吸血鬼少年艾多加與亞朗互相扶持,踏上跨越時空的旅程。被譽為少女漫畫永遠的經典名作。1974年則開始連載以文理中學(德國寄宿學校)為舞台,描寫少年愛與友情的《湯瑪斯的心臟》。

接著1976年,竹宮的少年愛作品的頂點《風與木之詩》開始連載。圍繞在美少年吉爾伯身邊的,不只有同性愛,甚至有性侵害、近親性交等問題。這個連載鮮明地描寫這些問題,引發極大的騷動。

「當時(刊載萩尾和竹宮作品的)《別冊少女漫畫》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一百萬部。生於戰後的女性,能在大眾媒體上推出反映自己心中的全新價值觀,是前所未有的新狀況。」

70年代後半,有許多雜誌刊載以男性關係為主題的作品,直到1978年,專門刊載少年愛的雜誌《JUNE》創刊。《JUNE》將焦點放在美少年,有很強烈的耽美傾向,也有介紹文學、小說、繪畫、電影的單元,更有展望「高雅文化」的志向。

下一頁: 從娛樂傾向的「Yaoi」,前往世界

關鍵詞

漫畫 動畫 同性戀 LGBT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