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與人類的衝突:思考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
社會 科學 自然環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野豬(Sus scrofa)在世界的分佈範圍很廣,它們棲息在西到葡萄牙、東到日本的廣大區域內。特別是新航路開闢時代(15~17世紀——譯注)後因粗放型養殖或有目的的放生而導致家豬野生化,加上有些野豬以狩獵為目的而被放逐,野豬的分佈幾乎遍及全世界。
野豬的棲息地擴大
直到江戶時代,日本本州全境以及四國、九州、對馬、五島列島、琉球群島都分佈著野豬的野生種群。但是進入明治時代之後,野豬在全國範圍內減少,其分佈只限於西日本的部分區域、四國地區的山地、九州地區南部以及西南各島。野豬分佈區域縮小的原因之一是人類對土地的過度利用。由於對森林的過度開發,明治中期是日本土地荒蕪速度最快的時期,適合野豬棲息的區域面積縮小也為其提供了佐證。野豬分佈區域縮小的現象其後一直持續了約100年,這期間野豬給農作物帶來的災害僅止於局部地區。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情況完全改變。首先上世紀60年代的燃料革命使能源的主體轉換為化石燃料,木炭需求急劇減少,因此人們停止了對森林的過度採伐,全國範圍內的植被都開始恢復。結果採伐後40~50年間未經人工干預的落葉闊葉林成為最適合野豬休息或避難以及獲取食物的地方。
另外,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農業領域的機械化發展迅速,勞動生產率取得飛躍性提高。特別是水稻的國內自給率在1970年達到100%,由於稻米過剩,國家開始實施減耕政策。因此全國範圍內棄耕的土地增加,加之水資源豐富,這些地方也開始有很多野豬棲息。處在適宜的生存環境中的野豬,充分發揮其強大的生殖能力,70年代以後,其分佈區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
到2018年,除北海道之外,46個都府縣均已發現有野豬種群分佈。另外,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共捕獲野豬3~4萬頭,而在2016年這個數字達到61萬頭。但是,儘管捕獲量如此之大,野豬種群卻未見衰退跡象,其棲息區域持續增加,它們採食以水稻為主的多種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危害。
針對這種狀況,44個府縣到今年為止均已制定第二種特定鳥獸(*1)管理計畫,推進對其生存環境的管理、防災對策的實施以及對捕獲數量的管理,力求解決問題。不過,雖然野豬的捕獲數量在不斷上升,但農林業損失金額卻沒有明顯的變化。從近年野豬分佈區域恢復的主要原因分析發現,有望通過以捕獵為主的方式應對野豬災害、減少農林業受損的區域,只限於廣闊的人工林帶和多雪地帶。關於野豬危害農作物的問題,人們發現主要採取設置防止侵入的護欄等對策是可以解決的,因此在適宜野豬生存環境擴大的地域,應該主要採取這樣的對策。
(*1) ^ 日本鹿、熊類、日本獼猴、野豬、日本髭羚、普通鸕鷀。
野豬不怕人,在市區出沒
近年野豬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它們對社會基礎設施的破壞和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明顯增加。比如,有報告稱,在利根川水系的渡良瀨川,野豬在河川區域出沒,堤壩的傾斜面被它們翻掘損壞。如果堤壩傾斜面被野豬翻開,下雨後斜面崩塌或漲水時河床被衝垮的危險則會增加。發生在渡良瀨川的這種對野豬災害的記載始於2010年前後,之後逐年增加,解決這個問題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同樣的災害也有可能蔓延到國內所有河流。
根據環境省的統計,從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3年中,野豬導致的傷人事故共發生141起,2018年還有1例死亡報告。野豬也是家豬(S. s.domesticus)的原種,它具有以下易於馴化成家畜的特點。
- 膽子大容易親近人
- 對環境的適應力強
- 食物的種類多樣,雜食性
- 溫順的性格
- 交配對像不固定
由於平時野豬對人類的戒備心很強,其“膽子大容易親近人”的特點深藏不露。但是,如果經常被投餵食物而放鬆了對人類的警惕,逐漸與人類親近起來,它們出現在市區以及引發傷人事故、交通事故的危險性也會增加。事實上在兵庫縣的六甲山,人們從1965年開始投喂野豬,也是從那時開始市區裡野豬出沒成了問題。後來,隨著人們投喂行為的增加,上世紀80到90年代野豬危害事件不斷增加,受害的區域也不斷擴大,2002年,全國首部禁止餵食野豬的法律條例在神戶市開始施行。
野豬還有傳播傳染病的危險
更重要的是,野豬還有可能傳播各種傳染病。不怕人的個體野豬與人類和家畜接觸機會的增加,也增加了其傳播傳染病的危險。舉一個國外的實例,在德國柏林,據推測市區及其近郊棲息著約5000頭野豬,報告顯示在捕殺的野豬中有18%感染了鉤端螺旋體病。這種病如果傳染給養殖生豬,則生豬產量降低,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另外,鉤端螺旋體病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如果直接接觸到帶菌動物的尿液或者被尿液污染的水和土壤,人也會被傳染。因此,如果距離野豬棲息地較近,鉤端螺旋體病也有可能通過野豬傳染給人。事實上在柏林也有報告表明由於野豬的傳染而導致人發病。
此外,有報告稱日本的野豬感染日本腦炎病毒的概率很高。由蚊子傳播的日本腦炎與鉤端螺旋體病一樣,靠近其棲息地會導致人和家畜感染的機會增加,此點令人憂慮。2018年,日本國內時隔26年發生豬瘟(CSF)疫情,野豬種群中也發現有感染的情況。關於發生感染的原因,人們推測是因為由海外帶回的、被病毒污染的食品被丟棄在野外的緣故。也就是說,也可以認為野豬的分佈區域靠近人類活動區域,或者兩者之間有交叉是發生感染的間接原因。
核事故導致野豬數量增加
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也引發了新的野豬災害。事故發生後,福島縣內發出了避難指示,因此出現了大面積的無人區域,這些地方成為野豬的最佳棲息地。結果發出避難指示的對象區域內野豬數量增加,其分佈區域甚至擴大到海岸附近和市區。另外,還出現了一些對人類沒有戒備心的野豬,它們闖入無人居住的民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除「返回困難區域」以外,其他區域已於2018年3月解除了避難指示,但居民返回時這些地域還缺乏應對野豬的措施。其後,在返回率高的地域,野豬的戒備心恢復,不再頻繁出沒,但在返回率較低的地域,則需要採取對策防止野豬入侵人類活動區域。
人類活動區域與自然區域如何合理分配成為課題
今後日本的總人口估計還會急劇減少,將繼續形成有利於野豬生存的環境。如果保持現狀,無疑我們將不得不在對人類不利的情況下與野豬共處。而且在近一兩年間,首都圈的市區裡也發現有野豬出沒,2019年東京23區內也首次發現野豬光顧。現在這種狀況已經不再是只解決中山間地域的問題就萬事大吉了。
不過,野豬對農作物的危害是可以預防的,不用擔心它們像日本鹿那樣如報告所稱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也就是說,人類如果在野豬分佈的區域生活,只要將人類活動區域徹底防護好即可,而自然區域在一定程度上置之不管也可以說沒有問題。但是,如何在不降低人類生活水準的前提下,做到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以及進化過程,探討如何對人類活動區域和自然區域做出合理分配,這對於進入人口減少社會的日本來說恐怕是一個重要課題。
標題圖片:由於人們多年餵食,六甲山的這對野豬母子一點都不怕人(筆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