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與人類的衝突:思考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

社會 科學 自然環境

小寺祐二 [作者簡介]

近年來,野豬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災害,如破壞社會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事故,傳播傳染病等等。其原因在於野豬的生存範圍擴大,越來越靠近人類活動區域。野豬在市區出沒的現象也有所增加,表明這已經不僅僅是中山間地域的問題了。

野豬(Sus scrofa)在世界的分佈範圍很廣,它們棲息在西到葡萄牙、東到日本的廣大區域內。特別是新航路開闢時代(15~17世紀——譯注)後因粗放型養殖或有目的的放生而導致家豬野生化,加上有些野豬以狩獵為目的而被放逐,野豬的分佈幾乎遍及全世界。

野豬的棲息地擴大

直到江戶時代,日本本州全境以及四國、九州、對馬、五島列島、琉球群島都分佈著野豬的野生種群。但是進入明治時代之後,野豬在全國範圍內減少,其分佈只限於西日本的部分區域、四國地區的山地、九州地區南部以及西南各島。野豬分佈區域縮小的原因之一是人類對土地的過度利用。由於對森林的過度開發,明治中期是日本土地荒蕪速度最快的時期,適合野豬棲息的區域面積縮小也為其提供了佐證。野豬分佈區域縮小的現象其後一直持續了約100年,這期間野豬給農作物帶來的災害僅止於局部地區。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情況完全改變。首先上世紀60年代的燃料革命使能源的主體轉換為化石燃料,木炭需求急劇減少,因此人們停止了對森林的過度採伐,全國範圍內的植被都開始恢復。結果採伐後40~50年間未經人工干預的落葉闊葉林成為最適合野豬休息或避難以及獲取食物的地方。

由於二戰後的能源革命和農民棄耕等原因,野豬的棲息地增加,其分佈區域迅速恢復
由於二戰後的能源革命和農民棄耕等原因,野豬的棲息地增加,其分佈區域迅速恢復

另外,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農業領域的機械化發展迅速,勞動生產率取得飛躍性提高。特別是水稻的國內自給率在1970年達到100%,由於稻米過剩,國家開始實施減耕政策。因此全國範圍內棄耕的土地增加,加之水資源豐富,這些地方也開始有很多野豬棲息。處在適宜的生存環境中的野豬,充分發揮其強大的生殖能力,70年代以後,其分佈區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

到2018年,除北海道之外,46個都府縣均已發現有野豬種群分佈。另外,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共捕獲野豬3~4萬頭,而在2016年這個數字達到61萬頭。但是,儘管捕獲量如此之大,野豬種群卻未見衰退跡象,其棲息區域持續增加,它們採食以水稻為主的多種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危害。

被野豬糟蹋的水稻(筆者提供)
被野豬糟蹋的水稻(筆者提供)

針對這種狀況,44個府縣到今年為止均已制定第二種特定鳥獸(*1)管理計畫,推進對其生存環境的管理、防災對策的實施以及對捕獲數量的管理,力求解決問題。不過,雖然野豬的捕獲數量在不斷上升,但農林業損失金額卻沒有明顯的變化。從近年野豬分佈區域恢復的主要原因分析發現,有望通過以捕獵為主的方式應對野豬災害、減少農林業受損的區域,只限於廣闊的人工林帶和多雪地帶。關於野豬危害農作物的問題,人們發現主要採取設置防止侵入的護欄等對策是可以解決的,因此在適宜野豬生存環境擴大的地域,應該主要採取這樣的對策。

(*1) ^ 日本鹿、熊類、日本獼猴、野豬、日本髭羚、普通鸕鷀。

下一頁: 野豬不怕人,在市區出沒

關鍵詞

環境 福島第一核電廠 自然 動物 大自然 傳染病

小寺祐二KODERA Yūji簡介與署名文章

宇都宮大學雜草與裡山科學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專業為以野豬為主的野生動物管理學。1970年生於東京。修完東京農工大學研究所聯合農學研究科資源與環境學專業博士課程。農學博士。歷任島根縣中山間地域研究中心特別研究員、長崎縣鳥獸對策專員、宇都宮大學農學系附屬裡山科學中心特任助教,自2014年開始擔任現職。

系列報導